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东莞市粤华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

更新时间:2018-06-04 浏览次数:2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单选题</b>
  • 1. (2017高二下·黄陵期中)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 原始农业出现 D . 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 2.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
    A . 石器锄耕 B . 刀耕火种 C . 牛耕 D . 千耦其耘
  • 3.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小农经济(    )

    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4.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5.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芍陂
  • 6.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②③
  • 7. “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认识正确的是(    )

    ①自耕农经济是当时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8. 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 . 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 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 . 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 . 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 9.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B . 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C . 新的赋税制度动摇奴隶制基础 D . 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
  • 10. 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
    A . 屯田制 B . 均田令 C . 征役制 D . 雇募制
  • 11.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集中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 .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12. 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

    ②推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

    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3. 某摄制组拍摄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剧中人物身着棉衣,此部电视剧反映的史实最早出现于(    )
    A . 汉朝 B . 隋唐时期 C . 秦朝 D . 明朝后期
  • 14.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者并存的局面最早出现于(    )
    A . 夏商周时期 B . 春秋战国时期 C . 秦汉时期 D . 隋唐时期
  • 15. 宋朝的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A . 官营手工业 B . 民营手工业 C . 家庭手工业 D . 瓷器工场
  • 16. (2017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 .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 .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17.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 . 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 从征役制到募雇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D . 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 18.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B . 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C . 货币发达,走向统一 D . 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许多都会
  • 19. 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 .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 .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 .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 .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20.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A . 商人众多 B . 商业繁荣 C . 农村破败,土地荒芜 D .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 21. 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在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之外,主要指的是一种经商活动。“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古代与徽商齐名,它是(    )
    A . 浙商 B . 闽商 C . 粤商 D . 晋商
  • 22.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①这种思想建立在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②叶适对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③这种思想反映了商人的利益与愿望           ④叶适思想对朝廷产生了巨大影响

    A . ①③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3. 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 . 留下了晋商文化 B .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 . 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 .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24.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    )
    A . 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 . 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 C .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 . 江南经济的繁荣
  • 25. 与唐朝前期的都城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
    A . 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 . 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 . 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 . 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 26. 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 生产力的发展 B . 粮食产量增加剩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C .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27.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28. 有学者说,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 .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 29. (2017高一下·三台月考) 史学界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 . 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 B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C .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 D .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 30. 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③④
二、<b >非选择题</b>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材料二: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材料三: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公里,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 (2)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
    4. (4) 指出材料四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对待农业与工商业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三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