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18-06-26 浏览次数:598 类型:期中考试
一、<b>单项选择题</b>
  •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    )
    A . 1842——1870年 B . 1911——1939年 C . 1919——1947年 D . 1921——1949年
  • 2.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邀请留居上海的宋庆龄“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遵义会议 D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3. “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新中国成立初作为施政纲领,维护公平正义,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4. 下图反映的是哪个重要法令的颁布受到农民欢迎?(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共同纲领》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 5. 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经济上摧毁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事件的是(    )
    A . 土地改革 B . 抗美援朝 C . 三大改造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6. 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什么事件(    )
    A . 1949年新中国成立 B .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C .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 .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 7. 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据此分析,这些革命烈士有可能牺牲在什么事件中(    )

    A . 长征途中 B . 抗日战争中 C . 解放战争中 D . 抗美援朝战争中
  • 8. 下列成语能够形象说明中国抗美援朝原因的是(    )
    A . 围魏救赵 B . 隔岸观火 C . 唇亡齿寒 D . 柳暗花明
  • 9. 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 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0. 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 .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 .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 . 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 11. 周恩来的个人外交魅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下列外事活动中,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

    ①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

    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③
  • 12. 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丁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 . 甲同学 B . 乙同学 C . 丙同学 D . 丁同学
  • 13. 下图所示为原汇昌花边线漂染厂1956年的收据。这一历史遗存收据印证的是什么时期(    )

    A . “一五”工业化建设 B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 14.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A .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 . 狠抓阶级斗争 C . 重点对付美国帝国主义 D . 重点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 15. 下图体现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是(    )

    A . 优先发展农业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优先发展运输邮电 D .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 16. 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是(    )
    A . 一届人大召开 B . 中共八大 C . 大跃进运动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7. 为了克服困难局面,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是(    )
    A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 . 改革、开放、充实、提高 C . 快进、巩固、充实、发展 D . 调整、巩固、发展、前进
  • 18. 如果为下面这三幅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 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C . “一五”计划建设伟大成就 D . 土地改革的完成
  • 19.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消息,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一报道出现于 ( )

    A . 土地改革时期 B .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2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我提着家里唯一的一个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件事件有关(    )
    A .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 21.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林彪、江青一伙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 B . 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 C . 中共中央果断发动文化大革命,深得民心 D .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 22. 我国石油实现全部自给是在(    )
    A . 1956年 B . 1961年 C . 1965年 D . 1976年
  • 23. 南京长江大桥得的建成与通车是在什么时期?(    )
    A . 一五计划期间 B . 三大改造期间 C .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 改革开放之后
  • 24.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诗词称颂的模范人物是(    )
    A . 雷锋 B . 焦裕禄 C . 王进喜 D . 邓稼先
  • 25. 美国西点军校的校园内矗立着一尊中国军人的半身塑像,学校提倡学员要发扬他的“钉子精神”。这位中国军人是(    )
    A . 董存瑞 B . 黄继光 C . 雷锋 D . 邱少云
  • 26. 王进喜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他代表的是(    )
    A . 农民阶级 B . 工人阶级 C . 知识分子 D . 军人精神
  • 27. 1971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感慨地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 . 中国代表出席万隆会议 B .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C . 中日关系正常化 D . 中美建交
  • 28. 20世纪70年代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的事件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 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关系的缓和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29. 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文章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一“伟大转折”是指(    )
    A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 30. (2017八下·回民期中)

    下图反映了安徽省凤阳县农业生产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C .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 D . 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
二、<b >非选择题</b>
  • 31. 下面的每一幅图片都在叙述着一段历史,请根据相关信息,将其与历史融合、与实践连接,相信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是我国成功仿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国家之一,这一成就出现在第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工业建设中,集中力量加强基地建设。
    2. (2) 图二反映了三大改造的历史。在这三大改造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对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初级阶段。
    3. (3) 图三漫画是运动的产物,在这一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还有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运动,这两个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严重困难。
    4. (4) 图四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受到残酷迫害。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5. (5) 以上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道路探索中有什么特点?
  • 32. 建国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在国际上地位也日益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8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问时说:“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需求。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三:2018年4月10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各国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继续推出扩大开放新的重大举措,同亚洲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材料一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系统提出是在哪一年?首先针对哪一种类型国家提出的?后来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会议分歧,提出了什么方针?
    2. (2) 材料二中中美之间“25年没有交往”的原因?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需求?中美正式建交在是哪一年?举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外交取得的突破时期?
    3. (3)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讲话中“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多少周年?这次会议后全党全国人民在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新道路。
    4. (4) 中美之间的关系,从几十年的敌对恢复到邦交正常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