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现象 | 解释 | |
A | SO2 | 溶液变为浅绿色 | 2Fe3+ + SO2 + 2H2O= 2Fe2+ + SO42- + 4H+ |
B | 氨水 |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 Fe3+ + 3OH- = Fe(OH)3↓ |
C | NaHCO3溶液 |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并伴有无色气泡 | Fe3+ + 3HCO3- = Fe(OH)3↓ + 3CO2↑ |
D | Mg(OH)2浊液 |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 3Mg(OH)2(s)+ 2Fe3+(aq)= 2Fe(OH)3(s)+3Mg2+(aq) |
选项 | ① | ② | ③中现象 | 结论 | 装置图 |
A | 浓硝酸 | Cu | 淀粉-KI溶液变蓝 | NO2为氧化性气体 | |
B | 稀硫酸 | Na2SO3 | 品红溶液褪色 | Na2SO3未变质 | |
C | 浓盐酸 | MnO2 | FeBr2溶液变为黄色 | 氧化性:Cl2>Br2 | |
D | 浓氨水 | NaOH |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NH3为碱性气体 |
该过程,还可能生成高聚物,写出任意一种的结构简式。
①根据上图,写出气缸内产生NO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写出转换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NOx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在催化转换器中机动车尾气转化效率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关系如右图。若空燃比小于14.7,氧气不足,CxHy和CO不能被完全氧化,导致其转化效率降低;若空燃比大于14.7,则NOx的转化效率降低,原因是。
已知:0.448L CO2(已折算标准状况)被NaOH溶液充分吸收,得到100mL含有Na2CO3和NaHCO3的吸收液。
①向吸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得到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重为1.97g,则吸收液中c(Na2CO3) = 。(该条件下NaHCO3与BaCl2不反应)
②对该吸收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c (CO32- ) > c (HCO3- )
b. 2c (CO32- ) + c (HCO3- ) + c (OH- ) = c (H+ ) + c (Na+ )
c. c (H2CO3) + c (HCO3- ) + c (CO32- ) =0.2mol•L-1
①CO2 (g) + 3H2(g) CH3OH(g) + H2O(g) ΔH < 0
根据图1分析,实际工业生产中,反应温度选择250℃的理由。
②利用光电催化原理,由CO2和H2O制备CH3OH的装置如图2。写出右侧的电极反应式。
表1 浸出液成分
Al3+ | Fe3+ | Ca2+ | PO43- | Mg2+ | Mn2+ | Y3+ | |
浓度/(mg•L-1) | 7670 | 9460 | 550 | 640 | 5600 | 1500 | 70.2 |
浸出液在不同pH下萃取的结果如图1。
①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随pH增大,Y3+萃取率增大的原因。
②结合图1解释,工业上萃取Y3+之前,应首先除去Fe3+的原因是。
表2 Fe3+、Y3+去除率
终点pH | 去除率/% | |
Fe3+ | Y3+ | |
3.0 | 87.84 | 19.86 |
3.5 | 92.33 | 23.63 |
4.5 | 99.99 | 44.52 |
5.0 | 99.99 | 89.04 |
中和沉淀法:向浸出液中加入NaOH除Fe3+ , 去除率如表2所示。
①该实验条件下,Fe3+去除率比Y3+大的可能原因。
磷酸法:将磷酸(H3PO4:三元弱酸)加入到浸出液中,再加入Na2CO3溶液,调pH为2.5,过滤除去磷酸铁沉淀(FePO4),滤液中剩余的Fe3+、Y3+浓度如表3。
表3 滤液中Fe3+、Y3+的浓度
Fe3+ | Y3+ | |
浓度/(mg•L-1) | 508 | 68.9 |
② 配平“磷酸法”除铁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Fe3+ + + = FePO4↓+ CO2↑+
③ 综合分析表1、表2、表3,工业上采用“磷酸法”除铁的原因。
a. 分析图1可知,pH在0.2~2.0范围内,有机溶剂中的Fe3+多于水溶液中的Fe3+
b. 表2中 Y3+损失率在20%左右的原因可能是生成的Fe(OH)3对Y3+的吸附
c. 表2中 pH在4.5~5.0范围内,Y3+损失率变大的可能原因:Y3+ + 3OH- = Y(OH)3↓
d. 有机溶剂萃取Y3+的优点是Ca2+、Mg2+、Mn2+等金属离子萃取率极低
该小组同学用右图装置电解1mol•L-1FeCl2溶液:
①取少量银灰色固体洗涤后,加稀H2SO4有气泡产生,再向溶液中加入(试剂和现象),证明该固体为Fe。
②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分析红褐色固体产生的原因,甲同学认为;乙同学认为2Cl- - 2e- = Cl2↑,Cl2可氧化Fe2+最终生成Fe(OH)3 。
为证实结论,设计方案如下:用实验Ⅰ的装置和1.5v 电压,电解酸化(pH=4.91)的,通电5分钟后,阳极无明显现象,证实乙同学的推论错误。丙同学认为仍不严谨,原因是产生的气体溶于水,继续实验(操作和现象),进一步证实了乙同学的推论错误。
实验 | 条件 | 操作及现象 | ||
电压 | pH | 阳极 | 阴极 | |
Ⅰ | 1.5v | 4.91 | 无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浑浊,5分钟后电极表面析出红褐色固体 | 无气泡产生,4分钟后电极表面有银灰色金属状固体附着 |
Ⅱ | 1.5v | 2.38 | 无气泡产生,溶液出现少量浑浊,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 | 无气泡产生,电极表面有银灰色金属状固体附着 |
Ⅲ | 1.5v | 1.00 | 无气泡产生,溶液无浑浊现象,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 | 有气泡产生,无固体附着 |
Ⅳ | 3.0v | 4.91 | 无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浑浊,3分钟后电极表面有红褐色固体产生 | 极少量气泡产生,1分钟出现镀层金属 |
Ⅴ | 6.0v | 4.91 | 有气泡产生,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溶液逐渐变浑浊 | 大量气泡产生,迅速出现镀层金属 |
①对比实验Ⅰ、Ⅱ、Ⅲ可以得出结论:
阳极Fe2+放电时,酸性较强主要生成Fe3+; 酸性较弱主要生成Fe(OH)3 。阴极。
②对比实验Ⅰ、Ⅳ、Ⅴ可以得出结论:
增大电压,不仅可以改变离子的放电能力,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