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追求。以建筑设计为例,这些年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的进步,但也常常发现,有些设计方案虽然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文本上也有多种多样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是多数设计对“中国”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上,只是通过对汉字、纹样、坡屋顶、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还有的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

    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还有待理论与创作深度结合的反复实践。在认清方向以后,路需要坚定地走下去。

    实践创新、理论思考与价值体系建构相辅相成。世界建筑就如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无论是海南的椰树,还是西北的胡杨,它们都是从自己的土地上独立生长起来的,中国建筑不能作他者嫁接的枝条。一些研究者总是自动地将中国建筑理论看作是对当前已有建筑学的“补充”。所以很多理论探索总是浅尝辄止,不求体系。这样的观念大大局限中国建筑理论发展。

    建构以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筑师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现代建筑的蓬勃涌现。

    中国气派文艺创作需立足中国文化土壤转化创新。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唯有这样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对今天文艺创作起到指引与支撑作用。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因此,传承中华文化,重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是以古人之精神,开自己之生面,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在有一种倾向,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如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全世界。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

    在跨文化对话中坚持自身文化精神建议。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是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

    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验中国文化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我们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件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做出中国建造师应有贡献。

    (摘编自《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以建筑设计为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何在建筑中彰显中国气派,我们不仅缺乏理论与创作实践,也缺少清晰的方向。 B . 中国建筑还存在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的理解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 C . 这些年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在追求在当代创作中彰显中国气派,但只有建筑领域进步明显。 D . 要试用符号拼贴的方式继承传统文化也可算作一种创新,但对文化转化创新的理解过于简单化。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中间论述部分采用并列格式,每层内部均有正反对照。 B . 文章开篇提及中国建筑设计的真实现状,并以此作为立论前提引出观点,具有现实性。 C . 文章以建筑设计为例,论证了如何让当代创作更具有中国气派,以小见大,构思新颖。 D . 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的关系,顺势引出错误做法,先立后驳。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并重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指引与支撑今天的文艺创作。 B . 对于传统,作者赞成“抽象继承”,将物质与非物质遗存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 C . 中国建筑理论不是已有建筑学的“补充”,它是世界建筑理论的一部分,也有其独立性,探索不应该浅尝辄止不求体系。 D . “食古不化”“食洋不化”,均表明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没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