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 ,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孙中山全集》,有删改)

    [注] ①险巇:险阻崎岖。比喻艰难险恶。②踬踣:绊倒。比喻受挫。③杌陧:不安定,困厄。这里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B .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C .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D .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武昌革命,即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B . 史迁,是对司马迁的一种敬称,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才有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一职。 C . 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序”都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 D .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第1段,赞扬了“革命党人”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并对黄花岗起义的价值予以高度评价。 B . 文章第2段,以“顾”字为始,转写悲痛之情。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流传。 C . 第3段交代作序的缘起和目的,虽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意在激励人们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建国理想。 D . 这篇序文是应邹海滨先生的请求而写的,虽为序文,实际上更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②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 (5) 作者运用“史载田横事”的例子,有何意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