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官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我国,端午节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岁月,可谓历史悠久,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如何深入发掘端午文化,坚持守护端午传统,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文化命题。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影响最为广泛的说法是发轫于纪念春秋时期忧国忧民、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一汉儒刘安称他“志洁行廉”,宋儒朱熹赞誉他“仁至义尽”千百年来,古人每年在五月初五这天纪念和感恩屈原,周而复始、从未间断,形成一系列民俗习惯,如包粽子、戴香包、赛龙舟等。这些民俗习惯皆能人人参与、实践和感悟,因而有助于屈原精神和端午文化演变成每个个体小生命的重要节点,凝聚成中华民族大生命的重要传统。

    然而,时与世易,俗与世变。当今中国加速由传统农耕社会迈入现代工商社会,许多基于农耕生活形成的端午习俗日渐淡化甚至彻底消失。比如,在城镇里,人们或许还会吃粽于、戴香包,但很少有人再亲手包粽子、做香包,就连赛龙舟、祭屈原等最重要的纪念活动,也开始变得注重表演性甚至商业化。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发生碰撞,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外来节日文化竞争,端午节也不例外。比如,明天是端午节,后天则是由西方传来的“父亲节”。许多赶时髦、爱热闹的年轻人,似乎更喜欢过带有异地域情调的“父亲节”,而不是最具本土风情的端午节。在“古今断裂”和“中西竞争”多维文化生态格局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把端午节作为一个旅游、休闲、娱乐以及购物的日子来过,甚至有人戏称端午“小长假”是屈原投江留给今人的“福利”——因为在四大法定传统节日之中,唯有端午节为纪念古代人物而设。进而言之,今天的人们虽仍在过端午节,但却越来越远离甚至是遗忘了端午节的真正精神及其文化传统。

    当然,我们也不必为端午节的尴尬境遇而过度焦虑,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所说:“重建过去生活方式虽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传统依然是人们依恋的对象之一,也是生活和思索的出发点之一。”有些端午传统习俗流失固然可惜,需要抢救,但更需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创新过节方式,让端午节所承载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操,能更加现代化、人性化地与成们的生命发生紧密的联系,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就此而言,端午节仍然路上,而我们需要重新学过端午节。

    (摘选自2018年5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加速向现代工商社会过渡,是端午习俗日渐淡化甚至彻底消失的内在原因。 B . 在城镇里,已很少有人亲手包粽子、做香包,甚至连赛龙舟、祭屈原等活动也非常注重表演性甚至商业化。 C . 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外来节日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竞争,是造成端午节尴尬遭遇的外在因素。 D . 与最具本土风情的端午节相比,许多赶时髦的年轻人,似乎更钟情于带有异域情调的“父亲节”。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表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端午节所面临的尴尬遭遇。 B . 关于端午节习俗,作者认为既应坚守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这种认识具有理性辩证色彩。 C . 文中引用爱德华·希尔斯的话,论证了端午节习俗更需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重要性。 D . 文章从端午节的起源谈起,再到端午节的尴尬遭遇,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条理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端午节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可以看出,古人对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是推崇和颂扬的。 B . 端午“小长假”是屈原留给今人“福利”的看法,是当前社会遗忘端午节真正精神和传统的集中表现。 C . 因为传统依然是人们依恋的对象,是生活和思索的出发点,所以端午节的精神和传统不会走向消亡。 D . 只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创新过节方式,就能让端午节承载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操更好地融入生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