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赣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在文学中有生动的表现。谢灵运即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 居赋》以始宁墅为蓝本,从上古穴居一路说到当时的文人山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不仅  细致地描绘了始宁墅的内外设置,写到了山中的亭台楼榭,山川形胜,飞禽走兽,花草树木, 重点表现了山居“有异乎市廛”的生活情趣,而且抒发了自己的思古幽情和“心放俗外”的  隐逸情怀。南朝时期另一位深入描绘“山居”生活的著名文人,是齐梁时代的刘峻。与谢灵   运对“始宁墅”穷形尽相的描摹相比,刘峻则重在表现“山居”生活的人文特性。他的《东  阳金华山栖志》以自己隐居金华山十余年的生活为基础,特别是以所居山舍为中心,采取移  步换景式的全景描述,把从山麓抵达自己山居之所的过程完全呈现出来,辅之以介绍金华山的诸多文化景观,可谓是一幅精彩细致的金华山名胜导游图。

    这种融自然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山居”生活,在南朝文士中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而且深刻影响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化、艺术化。  梁代吴均《山中杂诗(其三)》: “具区穷地险,嵇山万里余。奈何梁隐士,一去无还书。”何逊《答高博士诗》: “北窗凉夏首,幽居多卉木。飞婕弄晚花,清池映疏竹。为宴得快性,安闲聊鼓腹。将子厌嚣尘,就予开耳目。”吴均诗中的“山居”生活透露出那些厌倦尘俗之士归隐山林的恬静之趣,何逊之诗则表现了“山居”生活所形成的思想理念对文人的日常生 活的深刻影响。即使没有自然山林的物质条件,自己的生活依然可以通过花草竹木、清流绕径的设计获得脱俗快性之感。这显示出南朝文人以山水花竹娱情、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在南迁之后,经历北方战乱的世家大族占据了山川林泽的广大土地,这是南朝文人体验 “山居”生活的现实基础。而玄学物我两忘、逍遥自由的文化追求,则推动了文人走向山林 草野,借此寻求人生和自然的真谛。因此,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与西方“人,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具有深层的相通之处,也是我国古代文人群体精神旨趣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表征。

    (摘编自李伟《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

    材料二:

    语言文字是形成民族文化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的象形文字因此也带来了中国文化 上、特别是诗歌上某些突出的特色。由于文字的象形性,很自然地容易唤起视觉上直接的参 与,这就有利于语言上形象思维的更为活跃。象形同时又自然地带来了方块字,也就是单音 字。尽管语言中也还有些多音词,如牡丹、葡萄之类,但也还是用多个单音字来组成,或者说 都是由方块字来组成,而方块本来就是属于空间而不是属于时间的,属于视觉而不是属于听觉的。

    然而诗歌正如音乐,乃属于时间艺术,它的本质是抒情的。而汉语却为诗歌增添了非凡 的空间艺术性能,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正是优美的空间艺术。中国山水诗之所以远较西方突出,取得更多的成就,正与中国语言文字这一文化土壤分不开。

    如果说象形文字的形象性随着文字长期地不断演变,它的原始形象难免会近于模糊的话 那么由它形成的方块字,这时就又为它强化了空间艺术的色彩,这也就是骈偶。中国人一提 起骈偶来往往眉飞色舞,这的确是举世无双的。中国文学史上不但有文艺性的散文,还有更文艺性的骈文。生活中的对联,成语中的偶句,俯拾即是。至于上对下,左对右,前对后,这么典型的三维空间且不必说,只说青山对绿水,晴空对明月,翔鸟对游鱼,飞花对落晖,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湖,也就够目不暇及的了。可是若非方块字提供了排比的方便,语言 上能够这么得心应手吗?在诗歌史上骈偶的历程也就是山水诗成熟的过程,这也是人们所共 知的。正是谢灵运在诗中力求骈俪,也就正是谢灵运开始了山水诗的飞跃发展,历经宋齐梁 陈直到唐代。而律诗形成,骈偶乃更集中于八句中的中间四句上。唐代山水诗的名句,十九涌现于此,蔚为壮观,其盛况是空前的。

    然而诗歌毕竟并不是画,更不是雕刻;空间艺术也毕竟并非诗歌的当行本色,山水诗因 此也并非唐诗的中心所在。它获得的空间艺术性能是可珍贵的。但应是符合于诗歌的抒情本 质,有助于诗歌本质的更鲜明、更为多采,而不是偏离或冲淡这个本质。建安之所以高出于齐梁,李后主之所以高出于花间,唐代山水诗之所以秀出千古,关键都在于此。

    (摘编自林庚《汉字与山水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在文学上可表现为对环境的描写,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表现这种生活的人文特性。 B . 南朝文人选择山川林泽,享受娱情怡然的生活情趣,而自然山林并非获得脱俗快性之感的必备物质条件。 C . 汉语为本是时间艺术的诗歌增添了空间艺术性能,这是中国诗远胜西方诗歌,取得更多成就的原因之一。 D . 骈偶现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对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壮大有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谢灵运,不过两则材料引用这一人物的目的并不一致。 B . 谢灵运与刘峻对“山居”景物描摹角度不同,这与两人生活理念的差异不无关系。 C . 汉字的象形性活跃了语言的形象思维,并使中国方块字带给人空间和视觉的感受。 D . 骈偶自东晋以来一直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多集中于律诗的中间两联。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曹操《观沧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 .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 .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4. (4) 在南朝时期,“山居”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山居”这一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5. (5) 对高中生而言,古诗是语文学习的难点。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如何学好中国古代山水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