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2五上·龙华期中) 阅读

    ㈠桂花雨(节选)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㈡桂花卤·桂花茶

    摇下来好多簟(diàn)的桂花,先装在篓里。然后由母亲和我,还有我的小朋友们,一同把细叶、细枝等拣去,拣净后只剩花,看上去一片金黄。然后将花铺在太阳下,晒去水分。待半干时就用瓦罐装起来,一层糖(或蜂蜜),一层桂花。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一个月后,就是可取食的桂花卤了。过年做糕饼是绝对少不了它的,平常煮汤圆、糯米粥等,挑一点加入也清香提神。桂花卤是越陈越香。

    母亲总是先将最嫩的明前或雨后的茶叶焙热。然后,在茶叶中和入半干的桂花。将它们装在罐中封紧后,茶叶的热气就把桂花烤干,香味就完全吸收在茶叶中了。这是母亲独有的做法,一般人家从我们家讨了桂花,就只将它拌入干的茶叶中,桂花香就不能被吸收,有的甚至烂了。可见母亲对于桂花还是花心思,有窍门的。……

    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

    〖资料袋〗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1949年迁至台湾,而后50多年没有回过温州。她曾写道:“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真挚热烈的情感,比如《水是故乡甜》《粽子里的乡愁》《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自己无限的回忆。

    1. (1) 阅读语段(一),简单说说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2. (2) 有人说语段(一)最后一句“浸”字用得特别好,说说你的看法。
    3. (3) 结合语段(二),完成桂花卤和桂花茶的制作流程。

      桂花卤:(拣净枝叶)→→(装罐密封)

      桂花茶:→(装罐封紧)

    4. (4) 语段(二)中描写了母亲是怎样做桂花茶的,母亲做这些时,,“我”可能在做什么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请你写下来。
    5. (5) 联系语段(一)(二)和资料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摇落的桂花飘坠如雨丝,成了“我”儿时快乐的回忆。 B . 语段(一)中母亲说的话表明了她不喜欢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C . 母亲有自己独特的制作窍门,制成的桂花卤和桂花茶令“我”念念不忘。 D . 远离故土的琦君,宛如无根的浮萍,身处台湾却没有归属感。
    6. (6) 琦君散文的结尾大多与回忆有关,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细腻的情感,依据语段(一)(二)的结尾,结合资料袋,可以推测出《棕子里的乡愁》的结尾是(    )。
      A .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棕。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B . 挂在门楣上的粽叶已经发出了灰褐色,风飒飒地吹着粽叶,似雨声散在屋檐敲敲打打。 C . 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D .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嚼在嘴巴里唇齿留香。
    7. (7) 看琦君的故事,好像翻阅一本承载着厚重情感的旧相簿。令她魂牵梦萦的桂花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请结合资料袋和语段(一)(二)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