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
  • 1. (2023八下·舟山期中)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并提出类似 “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

    ⑴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 lum(1um=10-6m), 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⑶荧光屏- 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a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米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 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 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 (1)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 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  的是原子核
    2. (2) 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3. (3)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多选)
      A .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 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D . 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