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雅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中,主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人与自然关系间的变化,即技术上的变化,则是次要的;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华文明主要体现为连续性,其他非西方文明也大致如此;以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则主要以技术手段来突破自然的束缚,开辟了“断裂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中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具有普遍的应用性。

    在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茅山遗址水稻田遗迹和良渚文化精制的石犁、石镰,都展示着良渚人以技术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努力。在距今4000年前后,羊、牛和小麦的相继传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相互认同,这也在早期王朝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续”和“断裂”文明的形成道路二分法,其实尚可商榷,但这样的理论探索,引发我们对早期关于文明演进关系的深思。

    研究表明,中国史前文化在距今8000年前后即形成以天极为宇宙核心和运行枢纽的“天极宇宙观”。在距今6000年前后,各地区史前文化蓬勃发展,聚落数量也明显增多,“天极宇宙观”成为原始信仰的核心内容,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是“古国”社会领导者获取权力的重要方式。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将此原始信仰系统化,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在距今4000年前后,陶寺文化蓬勃发展,从“天极宇宙观”发展为“天下政治观”。“天极宇宙观”强调以“天极”为枢纽的宇宙秩序,成为推进构建“天下”范围一体化政治秩序的有力依托。夏商时期,“天极之神”演变为“帝”,宇宙观与政治观的结合更加紧密,周人则完成了“帝”向道德化之“天”的转变和“天下政治观”的人文化。因此,真正有可能“丰富一般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方向之一,应该是原始信仰思想“人文化”并转化为政治理念的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华文明起源理论的基石,考古资料和古史文献记载是中华文明起源理论创新的源泉。考古发现与古史记载多有契合,绝非偶然,是古史记载自有“真实的素地”的明证。“古国”概念的提出、“天极宇宙观”“天下政治观”的讨论,均得益于古史记载的启发。但有学者通过摒弃考古资料以维护古史记载,存在深陷大一统“怪圈”而不能自拔的茫然。因此,文明起源研究只有以考古资料为基础,才能激发切实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构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前提。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实践中,须不断丰富和完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中国考古学理论建设仍路漫漫而修远,在世界文明研究中获得令人信服的话语权也需持续上下求索。

    (李新伟《构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在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B . “连续”与“断裂”两种文明形态的交流互动对早期王朝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 . 良渚文化将“天极宇宙观”这一原始信仰系统化,构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 D . 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古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二者缺一不可,但考古资料更具权威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良渚文化为例,论证了中国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主要体现为连续性的特点。 B . 文章通过分析西方文明的形成与特征提出社会科学中西方一般法则不具普遍应用性。 C . 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我国原始信仰思想“人文化”并转化为政治理念的中国智慧。 D .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突出考古资料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基础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呈现“连续性”与西方文明呈现“断裂性”的原因各异。 B . “古国”领导者凭借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创建了以“天极宇宙观”为基础的文化形态。 C . “天极宇宙观”强调“天极”为宇宙秩序枢纽,进而推进了“天下”范围一体化政治秩序的形成。 D .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其前提是要构建起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