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拖动物下水
ㅤㅤ①你肯定听过这样的说法:不要当团队里“懒惰的沙丁鱼”,要当“敢闯敢拼的鲇鱼”;如果选择了安稳的状态,就会听到善意的警告:小心成为“温水里的青蛙”;还有,不要当“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要当“勇于自我重生的老鹰”……这些说法有个共同特征:都和动物有关,都揭示了某些人生的哲理。但这些故事是真的吗?
鲇鱼效应
ㅤㅤ②鲇鱼效应,据说来自北大西洋渔夫的捕鱼小秘____ (jué):在沙丁鱼桶里放一条鲇鱼。据说是因为活的沙丁鱼比死的贵,但沙丁鱼懒,在桶里不愿意动,经常懒着懒着就懒死了……这时,如果有一条精力旺盛的鲇鱼在桶里到处乱窜,就会让懒惰的沙丁鱼被迫翻涌起来,最终活着上岸,卖出高价格。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ㅤㅤ③不过,稍有生物学知识储备的读者就已经发现了问题:沙丁鱼生活在近海,鲇鱼则生活在河里。把两种鱼放在一起,桶里到底灌咸水还是淡水呢?而且鲇鱼虽然看上去老老实实的,却是一种特别凶猛的杂食性动物,不仅小鱼、小虾,泥鳅,鲤鱼和鲫鱼也是它的盘中餐。如果活的鲇鱼和沙丁鱼在桶中相遇了,那么鲇鱼一定会特别开心。
ㅤㅤ④鲇鱼效应的假设是,一条横冲直撞的鲇鱼,能让懒惰的沙丁鱼群活跃起来,实现续命的目的。但是,如果你养过鱼,那么一定知道,鱼命在于静止。狭小空间内的剧烈活动,会极大消耗水中的含氧量。没有氧气,沙丁鱼很快就会一命呜呼。
ㅤㅤ⑤这个故事最尴尬的一点在于,绝大部分讲述者都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挪威。但是,北大西洋没有鲇鱼,挪威人也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
ㅤㅤ⑥没错,这是一则编出来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要把故事背景设在挪威,主角是沙丁鱼,可能只是因为挪威足够远,沙丁鱼又有一些异域风情吧。
人类一厢情愿的想象
ㅤㅤ⑦除了这个,人类往往还会将一些动物的行为放大,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
ㅤㅤ⑧比如有种说法是,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头扎进沙子,假装自己看不见。其实,作为一种敏捷而凶猛的大型鸟类,鸵鸟在遇到危险时要么隐藏自己,要么迈开两条大长腿远远跑开。如果实在避之不及,鸵鸟会勇敢地上去打一架!把头埋进沙子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存在。
ㅤㅤ⑨另外一个迷思是,旅鼠在迁徙的过程中会集体跳海自杀:通过自杀,它们控制着种群数量,维护着脆弱的生态平衡。其实,这种萌萌的小动物完全没有自杀倾向。纪录片里所谓的“集体自杀”镜头,其实是拍摄人员为了剧情造出来的。而且,就算想自杀,跳海也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旅鼠会游泳。
ㅤㅤ⑩这么明显的假故事,为什么还有许多人相信?与其说是对大自然好奇,倒不如说,是人类在为自己的行为“找相同”。遇到危险喜欢逃避的,不是鸵鸟,而是人类;沉溺在舒适温水中不想出来的,不是青蛙,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一边把自己的不聪明合理化 , 一边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这样!
ㅤㅤ⑪自省是优秀的品质,就别拖动物们下水了吧。
(内容有删改)
jué
梳理作者对“鲶鱼效应”这种说法正确与否的思考过程 | |
“鲶鱼效应”的概述 | ① |
从生物学角度发现问题 | 沙丁鱼和鲶鱼②不同;两种鱼如放在一起,桶中咸水淡水难放置,且凶猛的鲶鱼会把沙丁鱼吃掉。 |
从目的角度发现问题 | 狭小空间内鲶鱼剧烈活动,会消耗水中含氧量,沙丁鱼因缺氧会死去。 |
从背景角度发现问题 | ③ |
作者得出的结论 | “鲶鱼效应”这种说法④ |
A.结尾强调这些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提醒人们不要把这些动物拖到水里生活。
B.结尾处作者的号召是在第⑩段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凸显本文的主题。
C.结尾点到“自省是优秀的品质”,既是对人类的提醒,也是对动物的警示。
D.文章结尾提醒人类自身要学会自省,而且还提出建议,与本文题目相照应。
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