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课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5-09-01 浏览次数:107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 . 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 肯定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正义性 C .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 . 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2. 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   )

    A . 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 B . 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 C . 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D . 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
  • 3.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

    A . 领事裁判权 B .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 居住及租地权 D . 沿海航运权
  • 4. 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径派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造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材料主要体现反映(    )

    A . 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B . 上海英租界的建立 C . 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 D . 地方官员擅权误国
  • 5.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B .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 .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 6.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除了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方式之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侵略。传教、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医院等都是其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西方的文化侵略在客观上(   )
    A . 助长西方侵略中国的气焰 B . 摧毁中华传统文化 C . 传播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 D . 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
  • 7. “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

    A . 禁止吸食 B . 整顿吏治 C . 严惩贩卖 D . 断绝外贸
  • 8.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
    A . 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 .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 . 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 . 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 9. 2012年8月,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一处史料陈列馆(右图)。其中第二展厅的条约应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0. 英国海军司令伯麦说:“林公(则徐)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

    A . 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 B . 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 C . 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 D . 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 11.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

    A . 五口通商 B . 协定关税 C . 治外法权 D . 公使驻京
  • 12.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3. 2009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中国律师团的追索被法国法院驳回后,不顾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在巴黎拍卖了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青铜兽首鼠首和兔首铜像。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掠走兽首这一罪行发生在下列哪次侵华事件中(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 .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15. (2021高一下·滁州期中)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
    A . 必然性 B . 偶然性 C . 可能性 D . 必要性
  •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A .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 . 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 . 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 .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7. 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 .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 在中国投资设厂 C . 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D . 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
  • 18. 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    )


    A . 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B . 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C . 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的起因 D . 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 19.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B . 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 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D . 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 20. “圆明园自康熙46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梦幻般存在150年。到2010年,以残骸、废墟遗世又150年!其兴败存废,写照着中国近现代史。”圆明园被焚毁与下面哪些国家有关(    )

    A . 英法 B . 英俄 C . 美日 D . 俄日
二、材料分析题
  • 21.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

    ——《鸦片战争简史》

    材料三    兴车马之利,以利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

    ——《资政新篇》

    1. (1) 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他这样做的实质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等国决心挑起战争的原因有哪些?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3. (3) 材料三提出了哪些经济主张?试说明其进步意义。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1至1840年间,中国白银外流至少在一亿元以上,相当于当时银货流通总额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每年总收入的十分之一。......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为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甚至清朝官廷内部也有吸食鸦片者。

    ——选自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

    材料二    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材料三    亲身参加革命洗礼的林伯渠同志曾感慨而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发生前我国的社会状况。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成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的理由。
    2. (2) 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请你给出正确评价。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对262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   1840年艾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 (1)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

    2. (2) 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3. (3) 鸦片战争在经济上对中英两国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国  别

    中  国

    英  国

    综合国力

    落后封建国

    世界强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被动

    殖民扩张,主动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

    2. (2)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你认为是否有道理?说明你的理由。

    3. (3) 辛亥革命为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做出哪些重大举措?结果如何?

  • 2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材料三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中国走这样一条道路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哪些努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