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18-11-30 浏览次数:3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单选题</b>
  • 1. 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A .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 .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 .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 2. 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
    A .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 .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 . 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 .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 3.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邻家一个未婚女子逝去时嚎啕大哭,但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吃肉喝酒。他的举动震惊了世人。阮籍的言行表明(    )
    A . 儒学社会地位降低 B . 离经叛道成为时尚 C . 追求个性和真爱 D . 儒家礼法遭到挑战
  • 4.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    )
    A . 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 B . 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 C . 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 D . 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
  • 5. 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    )
    A .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 . 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 . 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 . 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 6. 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B . 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 C . 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 D . 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 7. 《吕氏春秋·应同》中称“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样乎下民。”《淮南子·天文》认为“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杆法令则多重螟。”这些言论突出体现了(    )
    A . 王权的神秘色彩 B . “君权神授”理论 C . 古代的自然崇拜 D . “天人感应”思想
  • 8. (2018高二下·双鸭山开学考)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托古改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对此,最符合的史学理念是(    )
    A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C . 历史是虚无的 D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9. 在古代,“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不像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佛教教义很难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 B . 佛教的传播受到历届统治者的压制 C . 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D . 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抵制
  • 10.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出现反映了(    )
    A . 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 B . 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 C . 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
  • 11. (2019高二上·广西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B .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
  • 12.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 .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 . 汉武帝从“无为”转向“有为” C . 董仲舒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 D . 此时的文化“一统”可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 13. 明清之际,出现了重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这些说法(    )
    A . 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 B . 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 C . 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 D . 反映出当时舆论环境比较宽松
  • 14. 他们在政治上的初步民主主义倾向和哲学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已达到中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那些大胆激进的思想往往混杂着落后的成分,材料强调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
    A .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的思想色彩 B . 彻底地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C . 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D .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15.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6. 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作“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这反映出(    )
    A . 司马迁与班固的境界高下有别 B .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因时因人而异 C . 时代背景会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D . 两汉游侠群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17. 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 . 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B .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C . 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D . 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
  • 18. 有人这样评论某位词人:“他(她)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下列人物,最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
    A . 柳永 B . 苏轼 C . 李清照 D . 辛弃疾
  • 19. 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战争,唐军战败被俘2万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工匠。学者季羡林称此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转移”,该技术最有可能是(    )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人工磁体指南针 D . 活字印刷术
  • 20. 下列四大发明及其应用成就在宋元时期的表现是(    )
    A . 造纸工艺开始成熟 B . 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C .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D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 21. 蔡邕《笔论》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据此可知书法是(    )
    A . 自然形式之美 B . 自然之美与人之审美的统一 C . 道德精神之美 D . 以“意在笔先”为创作特点
  • 22. 苏州商人忌言“翻”“阻”二字,因为汉语口语中同音异义字很多,所以措辞上的讲究就变得很有意思了。比如,“筷子”原称“箸”,与“阻”同音。因为商人担心自己的货物受阻,所以苏州人用与“快”同音的“筷”来替代,故而有了今天我们习成的“筷子”。这表明(    )
    A . 商人用智慧消除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 B . 日常商业生活中充斥着类似趋利避害的做法 C . 讲究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措辞有利于生意兴隆 D . 商业活动全面影响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 23.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 .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出 B . 机户与工匠关系紧密 C .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 .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24. 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    )
    A . 尚书省 B . 门下省 C . 中书省 D . 行省
  • 25. (2018高二上·会宁期末)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 .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 .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 .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26. (2018高三下·宣威期末)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 . 古代欧洲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C . 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D .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 27.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 .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 .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
  • 28. 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 . 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 . 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 . 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 . 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 29.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C .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 30. 宋代理学在对儒学的捍卫、复兴与怀疑、反思中,在对玄佛的争辩与汲取容纳中,奇异地拉开了它的历史帷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先秦儒学是理学的基础 B . 理学与佛道内容相背离 C . 理学地位超越了各流派 D . 准确概括了理学的特点
二、<b >非选择题</b>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______)~1695)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______)~1682)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______)~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有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1689~1755)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油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1694~1778)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1712~1778)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人各自的主张。
    2. (2) 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百分比

    其他国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2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中外重大发明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图


    1. (1)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500 年后中西重大发明所占比重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