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新时间:2019-02-21 浏览次数:407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一下·玉溪期中) 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得益于(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董仲舒 D . 朱熹
  • 2.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 .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 .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 3. (2018高一下·温州期中)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①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②推动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

    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④标志着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4. (2018高二下·双峰开学考)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
    A . 重征赋税 B . “无为而治” C . 实现“仁政” D . “独尊儒术”
  • 5. (2018高二上·白城月考) 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6. (2017高二下·赤峰期末) 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据此可知.图片中的“经”应是(    )

    A . 《圣经》 B . 《道德经》 C . 《佛经》 D . 《五经》
  • 7. (2017高一下·北京期中)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思想家是(  )

    A . 荀况 B . 董仲舒 C . 朱熹 D . 陆九渊
  • 8. (2017高二·拉萨月考) 董仲舒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为此,他主张(    )

    A . 君权神授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天人合一 D .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 9. (2016高二上·宿迁期末) 《汉书·元帝纪》:“孝元皇帝(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主要反映了( )

    A . 汉家“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B .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 汉宣帝时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D . 汉宣帝时各学派间的融合交流
  • 10.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三纲五常”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17高二上·阳东月考) 西汉海昏侯墓西室考古发现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上隶书撰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材料说明(    )
    A . 画像风格与后世文人画相同 B . 西汉建立后有统一文字的举措 C . 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D . 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实物史料
  • 12. (2018高二上·吉林期中) 对下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    )

    A . 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 B . 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 C .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 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
  • 13.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汉朝初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汉武帝的祖父)发布诏书,认为自己“不德”从而导致“天示之灾”,希望天下臣民“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纠正他的错误。这说明汉统治者(    )
    A . 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 B . 从儒家人士中选拔官员 C . 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 D . 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
  • 14. (2018高二上·吉林期中)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 . 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 .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 15. (2018高二上·吉林期中) 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
    A .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 . 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 . 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 . 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 16. (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 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
    A . 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 . 崇尚天人合一 C .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 . 主张君权神授
  • 17. (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 史书记载,两汉皇帝“皆遇灾而惧”,因灾异而下的罪己诏有58份之多,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是(   )
    A . 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一定的劝诫作用 B . 汉代统治者关注自然灾害重视百姓的疾苦 C . 汉代的干旱、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较多 D . 汉代盛行灾异祥瑞学说得到了自然验证
  • 18. (2018高二上·惠东期中)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种“天人感应”思想主要继承了儒家的哪一思想(   )
    A . 仁政 B . 制天命而用之 C . 敬鬼神 D .
  • 19. (2018高二上·番禺期中) 《史记》有如下记载: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喜欢《老子》,却被儒生辕固生讽刺,窦太后让辕固生与野猪搏斗。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这些记载说明(   )
    A .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 .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 . 汉朝治国思想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 D . 政治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
  • 20.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儒家学说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家相比,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    )
    A . 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 .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21.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    )
    A . 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 B . 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 C . 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 D . 用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
  • 22. (2020高一上·运城期中)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
    A .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 23.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
    A .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 法家的严刑竣法 C .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 儒家的天人感应
  • 24.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始于(    )
    A . 春秋 B . 西汉 C . 隋朝 D . 宋朝
  • 25. (2018高二下·双鸭山开学考)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 .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 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 .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26.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 .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 .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 27. (2018高二上·湖北期末) 贵州有一种说法:“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八不归家”不是指初八不回家,“八”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做人根本的“八端”就无颜回家。材料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的政治化 B . 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C . 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D .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 28. (2020高二上·运城月考) 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統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    )
    A . 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 . 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 . 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 . 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 29. (2020高二上·运城月考)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遗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的理论有利于(    )
    A . 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防止暴政 B . 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权力的扩大 C . 思想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D . 发展儒学并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30. (2016·安庆模拟) 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反映统治的没落 B . 与新儒学紧密相关 C . 遭到统治者的禁止 D . 导致西汉的覆亡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18高二下·南昌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 32. (2018·江苏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儒家思想由于农业生产时代的落后性,主要只能依靠执掌政权的士大夫阶级的自觉革命——自觉地运用政权让当时社会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读书人阶级正确有效地实行非暴力的制衡——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按天命、各得其所、相互制衡、共同发展,从而让全社会居民安居乐业远离“阶级相互残杀和政权暴力更替”的社会灾变。由此可见在古代人类社会,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顶尖的掌权思想了。

    ——摘自《西方民主思想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功能》

    材料二:过去一百多年中,儒家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我们简单地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第一代的儒家与社会主义之间有高度的亲和性。但是到了第二个阶段,这种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因为建制社会主义采取了激烈反儒家的态度,由此促使在这一阶段儒家采取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态度。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过去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场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是建制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模式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同时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陷入困境,所以有一个向中国的回归倾向。

    ——姚中秋《儒家能给社会主义带来什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古代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社会倡导回归儒学的原因。
    3. (3) 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古今利用儒学思想的共通之处。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材料三: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于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

    3. (3) 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颜氏家训》共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不以为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父子之严,不可以狎(轻忽);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慢)。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引文节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

    材料二:《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义方:做人的正道)。……与肩挑(做小生意的挑贩)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关心和帮助)。……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引文节选自朱柏庐(1627-1698)《朱子家训》

    1. (1)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个家训的异同。

    2. (2) 两个家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甚至在古代被称为“篇篇药石,字字龟鉴”。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个家训在古代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原因。

  • 35. (2018高二下·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巩国中央集权和有计划培养人才,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他先后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在元塑五年(公元前124年)于长安西北部设立太学。为博士弟子50人(时定额50人),学习儒家经典。这是设代官方教育的开始,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此确立。博士弟子通常为太常择民年十八岁以上,仪容端正者为弟子。或由郡国县官选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的优秀青年,送至太常,爱业如弟子。博士弟子每年一次考试,能通一艺以上的,补文学掌故,成绩更优者可为郎中;那些考试不及格者,随时开除。汉武帝又明今天下郡国,效法蜀郡,皆立官学。以后地方的官学逐渐普及,在郡国的曰“学”,在县、道、邑、侯国的曰“校”,在乡曰“庠”。汉代乡间闾里均有书师,教授学童识字,是为闾里小学。地方官学的生源为属县地方的优秀青年,岁终考试成绩优异的补郡县史。

    ——选自陈致平《中华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教育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教育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