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法律保障生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更新时间:2019-03-06 浏览次数:5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18七下·港南期末)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它告诉我们(    )
    A . 画圆要用图规 B . 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规则 C . 守规则就能成功 D . 有了规则就能保障社会生活顺利进行
  • 2. (2018七下·防城港期末) 法治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依法办事。下列符合依法办事要求的是(    )
    A . 有人欺负我,我就欺负他 B . 拆迁“钉子户”无理取闹 C . 在商场购物时,遵守秩序 D . 为增加收入,尽量少交税
  • 3. (2018七下·慈溪期末) 关于道德或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 B . 法律的适用范围要比道德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C . 法律规范的强制力决定了其作用大于道德规范 D . 只有法律这一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 4. 53岁的王大妈乘坐北京地铁下车时被撞倒了,她在地铁站拨打了96165地铁热线电话,怒称要炸建国门地铁站。警方当日出动140名警力连夜排查,并于次日将王大妈抓获。最终王大妈因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此事说明(    )
    A . 弱势群体维权难 B . 公检法小题大做 C . 依法办事是本分 D . 虚假信息危害小
  • 5. (2018七下·潮安期末) “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城市交通事故的隐形杀手,但就是有人不停地在触碰生命安全这道防线。为了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2017年10月25日上午,我省某市交警开展了“文明出行是守护你生命安全的底线”微博执法直播活动。这启示我们青少年要(    )
    A . 认真学法 B . 尊崇法律 C . 参与执法 D . 依法维权
  • 6. (2018七下·绍兴期末)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一观点强调(    )
    A . 法律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 . 公民的法律认同是法治力量之源 D .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 7. (2018七下·长春期末) 关于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 . 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B . 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以及义务 C . 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规范人们行为 D . 法律和道德共同约束人们行为,调整社会关系
  • 8. 下列行为属于我国法律禁止的是(    )
    A . 依法纳税 B . 为灾区捐款捐物 C .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 . 初中没毕业就到工厂打工
  • 9. (2023七下·衡南期末) 我们在学校上学有义务教育法保护,我们的父母上班有劳动法保护,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必须遵守交通法规,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说明(    )
    A . 法律只与我们学习有点联系 B . 法律指导着我们未来的生活 C . 法律只对违法的人有约束力 D .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 10. (2020七下·邵阳期末) 生活中,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有很多,下图体现的是(  )

    A . 纪律 B . 道德 C . 法律 D . 友情
二、材料分析题
  • 11. (2017七下·岳池期末) 法律和生活

    2009年12月17日晚,户县的15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他先将一堆麦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没有引起他人注意。于是他又窜到同村张某家老屋处,用火点燃一把干麦塞入门洞引起大火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村民救火。竟以此为乐,后来火越烧越大,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

    1. (1) 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2. (2) 违法行为的含义?

    3. (3) 法律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保障,遵守法律有何重要意义?

  • 12. (2017七下·罗定期末) 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有的人破坏正常秩序,有的人随地吐痰,有的人破坏社会公物;经常听到有些人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有的人在高声打电话,有的人在旁若无人地说脏话……

    材料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乘车、乘船、飞机时,要遵守制度,听从指挥,维护交通安全,不得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剧毒等危险品;参观游览时,要爱护游览地的公共财产、文化古迹和花草树木,维护良好秩序,注意卫生,不随地乱扔杂物等。

    1. (1) 材料一中的人们有没有做到尊重社会、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行为?为什么?

    2. (2) 请你谈谈材料二这些现象共同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 (3) 我们青少年如何做到尊重社会、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

  • 13. (2017七下·老河口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孔子说:“行已有耻。”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材料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材料四: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1. (1) 你怎样理解材料一语句中的“格”?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

    2. (2) 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的两句话?

    3.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名言,要求我们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应该怎样去做?说说榜样具有怎样的力量?

    4. (4) 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