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H2O(g) CO2(g)+H2(g)ΔH=-akJ·mol-1(a>0)
相关反应数据如下:
容器 | 容器类型 | 起始温度/ | 起始物质的量/mol | 平衡时H2物质的量/mol | |||
CO | H2O | CO2 | H2 | ||||
Ⅰ | 恒温恒容 | 800 | 1.2 | 0.6 | 0 | 0 | 0.4 |
Ⅱ | 恒温恒容 | 900 | 0.7 | 0.1 | 0.5 | 0.5 | |
Ⅲ | 绝热恒容 | 800 | 0 | 0 | 1.2 | 0.8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酸浸”在恒容密闭反应釜中进行,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该过程若用硫酸代替盐酸,磷酸的产率明显降低,其原因是。
①“反应”中,当pH=时,停止加入三辛胺。
②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是。
②磷酸三丁酯对H3PO4和Fe3+有较强的萃取作用。
③二(2乙基己基)磷酸仅对Fe3+有较强的萃取作用。
请根据题中信息,补充完整“提纯”步骤的实验方案:向“制酸”所得粗磷酸中加入活性炭,,向有机层中加入蒸馏水,振荡、静置,分液取水层,得到稀磷酸。[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有:二(2乙基己基)磷酸、磷酸三丁酯]
①已知室温下,Ksp[Cu(OH)2]=2.2×10-20。制备Cu(OH)2的过程中,pH=7时,溶液中c(Cu2+)=。
②已知H2C2O4是二元弱酸。室温下,Ka1(H2C2O4)=5.4×10-2 , Ka2(H2C2O4)=5.4×10-5 , KHC2O4水解平衡常数的数值为。
步骤Ⅰ准确称取1.7700g样品,充分加热,剩余固体为K2CO3与CuO的混合物,质量为1.0900g。
步骤Ⅱ准确称取1.770 0 g样品,用NH4Cl溶液溶解、加水稀释,定容至100mL。
步骤Ⅲ准确量取步骤Ⅱ所得溶液25.00 mL于锥形瓶中,滴入指示剂,用浓度为0.05000mol·L-1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已知Cu2+与EDTA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重复上述滴定操作两次,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滴定 |
第二次滴定 |
第三次滴定 |
|
消耗EDTA标准溶液 的体积/mL |
25.92 |
24.99 |
25.01 |
①第一次滴定消耗的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明显偏大,可能的原因有(填字母)。
A.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B.滴定时锥形瓶中有液体溅出
C.装EDTA标准溶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润洗
D.开始滴定时,滴定管尖嘴部分未充满液体
②通过计算确定该样品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2NO(g)+O2(g)=2NO2(g) ΔH=b kJ·mol-1
4NH3(g)+5O2(g)=4NO(g)+6H2O(l) ΔH=c kJ·mol-1
反应8NH3(g)+6NO2(g)=7N2(g)+12H2O(l) ΔH=kJ·mol-1。
①用次氯酸钠除去氨氮的原理如图1所示。写出该图示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该反应需控制温度,温度过高时氨氮去除率降低的原因是。
图1 图2
图3
②取一定量的含氨氮废水,改变加入次氯酸钠的用量,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氨氮去除率、总氮(溶液中所有可溶性的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的总量)去除率以及剩余次氯酸钠的含量随m(NaClO)∶m(NH3)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点B剩余NaClO含量低于点A的原因是。当m(NaClO)∶m(NH3)>7.6时,水体中总氮去除率反而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①写出该活性原子与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若阳极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理论上可除去NO3-的物质的量为mol。
实验步骤:
步骤1在图1所示装置(夹持与加热仪器未画出,下同)的三颈烧瓶内加入K2CO3、苯甲醛(油状物)和乙酸酐,混合均匀后,在170 ℃~180 ℃加热反应1 h,冷却。
图1 图2 图3
步骤2向三颈烧瓶内分批加入20 mL水和Na2CO3固体,调节溶液pH约为8。
步骤3在三颈烧瓶中加入活性炭,用图2所示水蒸气蒸馏装置蒸馏除去未反应的苯甲醛。
步骤4将三颈烧瓶内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滤液冷却至室温,用浓盐酸酸化至pH=3,析出大量晶体,抽滤。并用少量冷水洗涤晶体。
步骤5将晶体在图3所示热水浴上加热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