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5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客观上有利于( )

    A . 防范诸侯割据 B . 扩大统治区域 C . 监督商朝残余力量 D .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 2.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段话主要强调( )

    A . 孟子的“仁政”思想 B .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 农时对农业的重要性 D . 男耕女织的家庭关系
  • 3.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汉高祖刘邦颁布“贱商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汉武帝与汉高祖的商业政策相比,其不同之处是( )

    A . 打压商人的社会地位 B . 禁止民间商业的发展 C . 对商业实行干预政策 D . 对商业实行放任政策
  • 4. (2019高二上·桐城期中) 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这反映了( )

    A . 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 B . 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 C . 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 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
  • 5.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赵冈在《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写道:从14世纪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惟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其主要原因是( )

    A . 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B . 小农经济的竞争 C . 民营手工业的竞争 D . 西方国家的竞争
  • 6.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这是因为这个条约( )

    A .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B . 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 . 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D .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 7.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民国初年,有学者认为,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未退位。这一认识( )

    A . 肯定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 . 为辛亥革命做了充足思想准备 C . 是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D . 对思想启蒙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 8.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党的“八七会议”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这些土地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的有计划地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实现于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斗争之中”。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

    A . 对中国革命认识尚未完全成熟 B . 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 . 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 .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 9.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了美国驻华外交官戴维斯的报告:“……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搞封锁,从而使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迫使他们逐渐依附俄国。要是美国派一个观察团到延安去,那就会打破这种孤立无援状况,削弱依附俄国的趋势,同时又能遏制蒋介石试图以内战消灭共产党的愿望”。此材料说明美国( )

    A . 彻底放弃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 . 对蒋介石抗战已经丧失信心 C . 试图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 D . 准备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
  • 10.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示:(一)蒋介石……在东北占我四平、长春等地后,现在又在华东、华北向我大举进攻,将来亦有可能再向东北进攻。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三)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处于( )

    A . 战略防御阶段 B . 战略相持阶段 C . 战略反攻阶段 D . 战略决战阶段
  • 11.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而建立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将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内,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成员国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普选。” 这段话出自( )

    A . 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时的讲话 B .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讲话 C .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D . 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的讲话
  • 12.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从1960年开始,国家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和奖励办法,全国粮食平均加价5%。1961年提高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粮食20%,油料13%,生猪26%,禽蛋37%。同年4月还决定对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并把农副产品划为三类,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这表明我国( )

    A . 着手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 . 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统购统销政策成效显著 D . 加速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 13.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三到四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材料反映的参政方式( )

    A . 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B . 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 C . 源于雅典的小国寡民特征 D . 充满了人类理性主义精神
  • 14.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英国陶瓷品牌“韦奇伍德”开办于1769年。创始人韦奇伍德在陶瓷工场内将原来一个人完成的陶瓷流程分成几十道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工人必须按固定工作时间上下班,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不可以自由散漫。由此推断,“韦奇伍德”陶瓷成为品牌主要得益于( )

    A . 手工作坊化 B . 生产标准化 C . 管理工厂化 D . 手工工场化
  • 15.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亚当·斯密说:“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每个人都比任何政治家更清楚地知道其自身的利益”。材料反映的思想( )

    A . 盛行于新航路开辟时期 B . 与启蒙思想相呼应 C . 促进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D . 体现了人民主权说
  • 16. (2020高二上·哈密期末) 1871年威廉一世加冕前夜,他对成为“德意志皇帝”持很大保留意见,他希望接受的皇帝称号是“德国皇帝”。与前者相比,此称号更为威严,但包含有对非普鲁士地区行使君主权利的意味。这表明德意志帝国即将实行 ( )

    A . 联邦制 B . 君主专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民主共和制
  • 17. (2021高二上·成武月考) 1998年,在法国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上,前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拉扎尔夫人动情地说道:“《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 对拉扎尔夫人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 . 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 C . 《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D .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 18. (2019高二上·浚县月考)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赞扬一位科学家将地球、天体联系在一起,将其放在宇宙中进行研究。他指的是( )

    A .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 .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 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 19.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法案规定:美国将拨款援助西欧各国作为战后复兴经济之用,凡是参加的受援国,都应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该法案客观上( )

    A . 遏制了共产主义力量壮大 B . 扶持和控制了西欧国家 C . 使“冷战”重心发生转移 D . 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 20.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20世纪,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一切有收入的人定期交纳保险金;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实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对煤炭、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钢铁、电力、电报和无线电通讯等部门实行国有化。这一措施( )

    A . 克服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B . 扭转了二战期间的经济困境 C . 解决了70年代的经济“滞胀” D . 促进了二战后初期经济恢复
  • 21.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苏联某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没有实质性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如此,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他评价了( )

    A . 斯大林改革 B . 赫鲁晓夫改革 C .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22.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阅读下表,据此推断,日本经济发展状况与下列选项无关的是( )

    年 份

    平均增长率(%)

    1956—1960

    8.69

    1961—1965

    9.14

    1966—1970

    11.18

    1971—1975

    4.43

    A . 制度变迁 B . 国际机遇 C . 政府主导 D . 中日建交
  • 23.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1975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成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六国集团。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G6变为G7。1998 年俄罗斯加入,G7演变为G8。1999年,G7邀请澳大利亚、中国、南非、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加入,G20 成立。从G6到G20说明( )

    A . 新兴工业国家已居优势 B . 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 .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D . 20国集团成为全球权力中心
  • 24.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四幅作品反映出( )

    A . 文学流派演变历程 B . 反传统思维深化 C . 批判现实精神兴起 D . 传统文学被淘汰
二、综合题
  • 25.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

    ——摘自《管子·任法》

    材料二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法”的法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法律的力量来自于某一正当权威所规定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来自习俗、习惯或以前的合法判例;他们把制定法律的权力叫做“最高权力”,认为这种最高权力属于皇帝所有。……罗马法所保护的是国家或政府所认为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或个人的自由。

    ——摘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这时人们所规定的事情就是公共的,正如作出规定的意志是公意一样。正是这种行为,我就称之为法律。我说法律的对象永远是普遍性的,我的意思是指法律只考虑臣民的共同体以及抽象的行为,而绝不考虑个别的人以及个别的行为。因此,法律还可以规定有各种特权,但是它却绝不能指名把特权赋予某一个人。我们还可以看出,法律既然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所以一个人,不论他是谁,擅自发号施令就绝不能成为法律;即使是主权者对于某个个别对象所发出的号令,也绝不能成为一条法律,而只能是一道命令;那不是主权的行为,而只是行政的行为。立法者在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人物。如果说由于他的天才而应该如此的话,那么由于他的职务他也同样应该如此。这一职务决不是行政,也决不是主权。使一个国家的体制真正得以巩固而持久的,就在于人们能够这样来因事制宜,以至于自然关系与法律在每一点上总是协调一致,并且可以这样说,法律只不过是在保障着、伴随着和矫正着自然关系而已。但是,如果立法者在目标上犯了错误,那么,国家便会不断地动荡,终于不是毁灭便是变质;于是不可战胜的自然便又恢复了它的统治。如果我们探讨,应该成为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目的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便会发现它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管子和古罗马的法律意识,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2. (2)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卢梭在对法的认识上的进步之处,并据此分析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 26.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一个过程的实现,是“通过成千上万的个人的生活自己完成的,在很多人遭受痛苦,而另一部分人兴旺发达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则按现代形象得到重新塑造。最后,西方的所有人都已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新的生活方式的获得,宣布了旧的文化观念的解体。一种小型的、淳朴的,在信仰和习俗上同质的稳定的社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转变了。因此,城市化,在造成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转变过程中,也导致了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

    评材料中关于城市化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27.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是以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不过起初宗教交流就很活跃。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仁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在皇室中发展了许多教徒。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汤若望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 ,此书后经魏源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张的同时,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大夫们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