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②完全反应后溶液呈黄色
③实验中一定发生了置换反应 ④由实验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Cu>Fe
⑤硫酸铜溶液可能显酸性 ⑥重做实验没有任何意义
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信息1:难溶的碳酸盐受热易分解为氧化物和CO2;
信息2:CO2能与Zn反应生成CO气体;
信息3: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 ℃,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 000 ℃左右。
步骤 |
操作 |
甲组现象 |
乙组现象 |
1 |
取黑色粉末加入盐酸 |
溶解,无气泡 |
溶解,有气泡 |
2 |
取步骤1中溶液,滴加KSCN溶液 |
变红 |
无现象 |
则乙组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NaHCO3+=C6H5O7Na3+3H2O+3CO2↑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气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
实验序号 | 加入水的体积 | 加入水的温度 | 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
1 | 200毫升 | 15 ℃ | a(待记录) |
2 | 200毫升 | 50 ℃ | b(待记录) |
①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现象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②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到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图2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pH明显下降直至小于。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一: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
假设二:白色固体的成分是碳酸钠;
假设三: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步骤1:取燃烧匙上灰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步骤2: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结论】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
有同学认为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步骤3: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论是。
步骤4: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向所得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假设成立。
①原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②原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③原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④反应后试管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