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

更新时间:2016-01-27 浏览次数:5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    )

    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 ⑤减轻刑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⑤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 2.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②认可皇权有限     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        ④重视法制建设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3.

    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4.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         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

    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           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5. 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 B . 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以世袭 C . 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D . 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
  • 6.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

    ①国势强盛       ②成为世界中心     ③对外开放       ④国际影响深远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④
  • 7.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
    A . 西藏地区 B . 西域地区 C . 陕西地区 D . 西亚地区
  • 8. 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 9. 唐太宗治国的思想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材料中不能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
    A .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失以不时为本” B .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C .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D .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
  • 10. 下图是电视剧——《贞观长歌》,下列各项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

    A .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 . 唐玄奘西行天竺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 11. 《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李建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争吵)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材料反映了(    )

    ①唐太宗任人唯贤               
    ②魏征为人刚直,敢于说实话

    ③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         
    ④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②③④
  • 12. 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A . 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 . 民族政策开明 C . 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D . 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
  • 13. 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
    A . 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 B . 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 C . 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 D . 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
  • 14. 唐朝诗人胡曾有诗:“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该诗中所说的“胡”主要指:(  )
    A . 西突厥 B . 东突厥 C . 匈奴 D . 蒙古
  • 15. (2021高二上·普洱开学考)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主要活动有:(    )①对佛教等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②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任用突厥首领 ③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 ④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 文成公主入藏    ②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

    ③ 大力推行道教    ④ 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④
  • 17. (2022高一下·广州开学考) 如图所说,唐太宗实践自己言论的措施有(      )

    A .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 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C . 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D .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 18.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群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 “存百姓”的思想
  • 19.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20.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    )
    A .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 . 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C . 解决百姓的温饱 D . 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 (2) 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 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

    材料二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

    材料三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
    2. (2) 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3. (3)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
    4. (4)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 24.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2. (2) 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