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甲骨文 ②行书 ③小篆 ④金文 ⑤隶书 ⑥草书 ⑦楷书
① | 三司使 闽粤棉布 米芾《蝶恋花》 |
② | 江南道 均田制 立井水车 欧体 |
③ | “内朝”五都 五经博士《四民月令》 |
④ | 世官制“国有六职”金文《生民》 |
材料:吴道子(约公元686-760年),又名道玄,对山水画和人物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画法技巧上,吴道子长于宗教体栽的变相人物的描绘: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的晕染法(凹凸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更富立体感。吴道子以轻盈飘逸的“吴带当风”的风格独步唐代画苑,他的画代表了古代绘画史上的重大成就,后人推崇他为“画圣,民间画工也尊其为“祖师”。
材料:1950年,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随后,根据“整理已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简化规律适当补充”的原则,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在“述而不作”的原则下,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2年设立汉字整理组,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专门搜集草书简体字资料并研究规律,对常用字简化,同时精简字数。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此后专家们根据简化偏旁的方法扩大简化字数量。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但由于简化字太多,出版印刷部门不适应。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简化汉字方案》最终在1956年在国务院会议通过并向全国推广。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在次年向全国推行,但是由于违背了汉字简化规律等原因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
——摘编自陈建伟《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
材料: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书画的确是一对孪生姊妹,她们以独特的风采,跻身世界艺林,充满魅力。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时,常常数年不点眼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个故事,道出了中国书画的魅力所在——“传神”,就是注重、追求表现精神面貌。“以形写神”,乃至“得意忘形”,形成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形式与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