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于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唱叹“曲高和寡”。(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凤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渐行渐远,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苦心经营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上。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 .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C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D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 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C .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 .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证。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支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许多文明形态的边缘化。以某些大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统摄力和冲击力,引起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高度警觉。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安全”的讨论,就是一种防御策略和姿态。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倡导。

        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流社会和管理阶层所关注的。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其高下雅俗,并分别予以对待,这有其历史的理由。现在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其文化权利都是平等的。目前我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提倡对民族文化作同情的理解和增强文化包容精神,提倡民族理性,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抑制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偏激,以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和睦。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上清一色的社会,而应是文化领域多元和谐的社会。一方面,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尊严;另一方面,社会又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族人民的特色文化提供自由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尊重差异”,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并不是遵循文化相对主义或倡导多元文化主义而固化、甚至扩大差异;“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任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差异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就会陷入否定人类统一性的泥萍;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统一的同一化和普同化,就会落入否定人类多样性的陷阱。

    (摘编自商文莉《从民族平等看文化相对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促使我们积极支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B .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C .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民族文化,并加以区别对待。 D . 要实现民族的平等,就必须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B . 文章用引证法论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及其价值,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C . 文章将文化相对论与进化论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 D . 文章论证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醒人们不要误入歧途。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威胁,只有倡导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 B .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利。 C .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文化整合效应对传统文化的杀伤力,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背景。 D . 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族人民的文化都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同等的发展。
  • 3. (2020·辽源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伴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日)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是否普遍

    非常普遍

        19.6%

    普遍

        50.8%

    一般

        21.8%

    不普遍

        7.8%

    陪读的主要阶段

    小学

        36.3%

    中学

        54.1%

    大学本科

        8.4%

    研究生

        1.2%

    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

    帮助大

        44.5%

    帮助小

        37.1%

    没有帮助

        10.1%

    起反作用

        8.3%

    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压力大

        67.0%

    一般

        28.0%

    压力小

        3.3%

    没压力

        1.7%

    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降低孩子的

        自理能力72.9%

    影响孩子的

        交往能力48.9%

    导致孩子

        自律能力差44.6%

    对陪读的态度

    赞成

        24.9%

    反对

        37.7%

    不好说

        37.4%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 . 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 . 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D . “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B . 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 .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3. (3) 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母亲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都靠步行。

        山黑魆魆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上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

        少年略一分神,忽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一只毛茸革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要竖起来,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呢。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咬断人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

        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

        母亲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看看。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母亲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

        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危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定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

        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了般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营生!我寡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他娘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 . 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稍感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 . 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 . 少年、“老狼”与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却打破了这种和谐,是自私的体现。
    2. (2) 小说中少年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楼钥字大防,明州环县人。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锋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为救令所删定官,修《海熙法》。议者欲降太学释莫为中祀,钥曰:“乘舆临幸,于先圣则拜,武成则肃播,其礼异矣,可钧敌乎?”改宗正寺主簿,出知温州。属县乐清倡言方腊之变且复起,邑令捕数人归于郡。钥曰:“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编隶其为首者,而驱其徒出境,民言遂定。堂帖问故,钥曰:“苏洵有言: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丞相周必大心善之。迁给事中,朱焘以论忤韩侂胄,除职与郡。钥言:“熹鸿儒硕学陛下因耆者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筳。”不报。赵汝愚谓人曰:“楼公当今人物也,直恐临事少刚决耳。”及见其持论坚正,叹曰:“吾于是大过所望矣。”宁宗受禅,侂胄以知阁门事与闻传命,颇有弄权之渐,彭龟年力攻之。侂胄转一官,与在京宫观,龟年除待制,与郡。钥与林大中奏,乞留龟年于讲楚,或命侂胄以外祠。龟年竟去。寻知婺州,移宁国府,罢;仍夺职。告老至再,许之。侂胄诛,诏起钥为输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输林侍讲。时钥年过七十,精敏绝人,词头下,立进草,院吏惊诧。位两府者五年,累疏求去。嘉定六年 , 年七十七,赠少师,谥宣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B .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C .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D . 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宫,原为天区名,后指尚书省。宋代指礼部,掌管典礼事务、科举及官吏升迁等事。 B . 释奠,古代学校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的一种祭祀典礼。释奠礼属于“君师”之礼。 C . 降兴、嘉定,均为年号。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 D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生育的皇子公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楼钥学富才高。他的文辞奇伟,应试时虽因犯讳而未能夺得桂冠,却得到考官的赏识;任温州教授时负责修订国家法令。 B . 楼钥治政有方。他对造谣者的处置,既不违背律例,又有效地平息了谣言,使民心安定,也得到了丞相的赞赏。 C . 楼钥优柔寡断。他在朱熹因得罪韩侂胄而被放到外地做官一事上,虽然替朱熹抱不平,却没有向皇帝上奏。 D . 楼钥坚持正义。对于彭龟年因抨击韩侂胄作威作福而被任命为待制去外郡一事,他极力上奏主持公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

      ②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

四、诗歌鉴赏
  • 6.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释】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描写了元夕的盛景,青播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上春风送来暖意。 B . “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让它伴随着州的长官一起欣赏花灯,饶有情趣。 C . 在立春这热闹的节日里,年老的词人对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的向往之情已淡薄了。 D . 本词不同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沉郁悲壮,体现了刚柔并济,婉约含蓄的风格。
    2. (2) 本词最后两句构思巧妙,委婉曲折。请从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方面谈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五、情景默写
  • 7.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离骚》中“”两句,表达了诗人愿以古代圣贤的正道作为自己终身奉行的准则。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依山而建的楼阁密集、高耸。
    3. (3) 庄子《道遥游》中“”两句,交代了宋荣子能对外界的毁誉淡然处之的原因。
六、语言表达
  • 8.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由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构成。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的确,①,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纵观历史,②,远超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这样的流变从未停止。但是,③,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 9.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19年7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对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长春等14个城市69对旅客列车始发、终到、经停车站进行优化调整,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出行。南宁至广州、南宁至昆明等区段优化列车开行方案,部分城市间动车组运行时间大幅压缩。南宁至广州动车组最短运行时间达到2小时45分,压缩30分;南宁至昆明动车组最短运行时间达到3小时43分,压缩45分。

七、材料作文
  • 10. (2021高二下·长春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出访期间,应外国政要询问时作出的回答。“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表达。“无我”和“有我”,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辩证法。

        “无我”是什么?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就是“无我”。

        “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

    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于“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你有怎样的理解?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