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A | 高温下,将一氧化碳通过氧化铁粉末 | 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
B |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 二氧化碳显酸性 |
C | 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出现白色浑浊 | 该气体可能是CO2 |
D | 某溶液中滴入氯化钡试剂 | 有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SO42﹣或Ag+等离子 |
A | B | C | D | ||
气体 | 二氧化碳 | 氧气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氯化氢 | |
液体 | 氢氧化钠溶液 | 水 | 氢氧化钙溶液 | 酚酞试液 | |
实验 | 检验二氧化碳 | 监控氧气流速 | 除去一氧化碳 | 证明气体溶于水呈酸性 |
选项 | 物质 | 杂质(少量) | 试剂及操作方法 |
A | CuO | 碳粉 | 高温灼烧 |
B | KNO3溶液 | BaCl2 | 滴加适量K2SO4溶液,过滤 |
C | NaOH溶液 | Na2CO3 | 加入稀盐酸至无气体产生为止 |
D | H2 | 水蒸气 | 缓缓通过装有足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干燥管 |
①带铁圈的铁架台 ②酒精灯 ③漏斗 ④玻璃棒 ⑤量筒 ⑥烧杯 ⑦滤纸
温度(℃) |
10 |
20 |
40 |
60 |
80 |
KNO3 |
20.9 |
31.6 |
63.9 |
110 |
169 |
NaCl |
35.8 |
36 |
36.6 |
37.3 |
38.4 |
①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填“甲”或“乙”).
②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得到溶液质量较大的是.(填“甲”或“乙”)
③2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20℃,其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字母编号)
A.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NO3 , 烧杯②中溶解的是NaCl
B.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①根据资料,小明设计如图的实验:
实验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B观察到溶液最终变为色.
②亚硝酸钠加热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填字母).
A.NO2 B.NH3 C.N2 D.SO2 .
【查阅资料】Cu+2H2SO4(浓) Cu SO4+SO2+2H2O
【实验设计】甲方案:将残余清液与足量BaCl2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BaSO4质量.
乙方案:将残余清液与足量锌粒反应,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分析交流】
小王同学选用图2中的部分实验装置进行了乙方案的实验:
①你认为图1中最简易的装置及其连接顺序是:;
②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过一会儿后残余清液
就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其原因是;
③某学生想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应选择图2中的集气装置(填“A”或“B”).
①连接仪器,检查此装置气密性.下列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填序号);
A.连接仪器后,向水准管中注水,直至左右两边管内形成稳定高度差.
B.向水准管内注水,连接好左侧装置,抬高水准管,左右两边液面始终相平.
②实验中残余清液与锌粒混合后的现象是锌粒逐渐溶解、
产生大量气泡,放出热量.
③反应完毕后,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直至体积不变.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④若实验中测得残余清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下列可能的原因是.
a.装置漏气
b.读取数据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
c.未待冷却就读取量气管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