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6月间,在地中海沿岸布兰斯角的沙滩上发现了百余只濒绝的地中海海豹的尸体,这种海豹非常稀少,全世界只剩不到500头,这样一次大量的死亡,震惊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研究他们的死因,公布了两个结果:英国科学家认为海豹死于麻疹病毒的感染,西班牙的科学家们则认为海豹死于藻毒素,藻毒素是涡鞭藻类产生的[摘自《自然》Nature,393,1998]。
①禁止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③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⑤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防止酸雨的形成
一个人骑电动自行车,在1.5小时内行驶了30千米。其电动自行车的铭牌如下:
车型:20时(车轮直径:508mm) | 电池规格:36V 12Ah(蓄电池) |
整车质量:40kg | 额定转速:210r/min(转/分) |
外形尺寸:L1800mm×W650mm×H1100mm | 充电时间:2~8h |
电机:后轮驱动、直流永磁式电机 | 额定工作电压/电流:36V/5A |
一辆载有4人的普通轿车,车的油耗为10升/100千米,则电动自行车与这辆轿车的客运效率之比约为( )(汽油的燃烧值为4.6 ×107焦耳/千克,汽油的密度为0.72×103千克/米3 , 汽车发动机的效率约为30%)
紫外线波长在280到320纳米的部分被称做紫外线B。人类长期暴露在紫外线B下,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危害,引起白内障,还能增加患皮肤癌的概率。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通常被臭氧层吸收,只有少量照射到地面。
科学家从1970年开始注意到,地球上许多种类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灭绝。而这期间又恰是臭氧空洞形成的时候,因此怀疑某些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与臭氧空洞有关。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科学家在某个山区,采集了蝾螈、蛙、蟾蜍等3种当地常见的两栖类动物的卵,分别放在用纱网做成的笼子中,每笼各100颗卵,放置在当地的池瑭中。笼子分成3组:甲组的笼子上方,加一层透明的塑料板,可以隔绝紫外线B;乙组没有任何遮盖,卵可以接受完全的阳光照射;丙组则用无法隔绝紫外线B的透明的塑料板盖住。实验结果如下表。
卵或胚胎死亡率 /% | |||
蝾螈 | 蛙 | 蟾蜍 | |
甲组 | 40±5 | 10±1 | 12±3 |
乙组 | 90±6 | 40±4 | 38±3 |
丙组 | 88±4 | 37±5 | 39±4 |
科学家发现,造成这些卵或胚胎死亡的原因,都是因为受到原本就在池塘中细菌的感染。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有人设计了用铜屑制取CuSO4的两种方案:
①Cu CuSO4
②Cu CuO CuSO4
从节约原料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较好的方案是(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蒸发溶剂 | 10g | 20g | 15g |
析出晶体 | 4.2g | 17.6g | 13.2g |
则此温度下,NaNO3的溶解度为( )
(A)抗体 (B)白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E)记忆性T细胞 (F) 记忆性B细胞
夏天,打着赤脚在沙滩上散步。突然你停止前进,因为一个朝上的大头钉刺入脚中。虽然立刻将钉子拔掉,但隔天早晨刺伤的地方变得红、痛且肿。数天之后才复原。整个过程中,你的身体正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奋战。因为当钉子刺入皮肤之后,钉子上的细菌随着侵入体内中,此时损伤的组织及细菌会引起血液的凝结成和炎症等一系列变化。
当钉子穿入皮肤之时,身体的防御系统也开始活动。从破裂毛细血管流出的血液在伤口处滞留、凝结。血液中的一些细胞开始行动起来,一方面杀菌,一方面产生一些特殊物质,来抵抗细菌的入侵。
此时,就像警犬循着足迹一般,向受伤的部位移动,将受损的细胞与细菌一视同仁地吞入。数天后,特异性免疫反应开始,于是的产物也加入对抗细菌的行列。
如果这是你第一次遭遇此类细菌,初次免疫反应被激发,但需要五或六天的时间它才能产生足够的来控制细菌侵袭。若你曾经击退过同样的细菌,体内会带着战斗的痕迹,也就是已经有特殊的免疫细胞: ,当此种细菌再次出现时,它将会遭遇早已布置好的免疫陷阱。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象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同学们对上述现象看法不一,有以下两种猜测:
第一种: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第二种:B烧杯中的浓盐酸挥发出一种气体,溶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简述实验内容和方法) |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
他们的计划是:用多个热水瓶(容积2升)同时进行实验,以保证环境温度相同。同时为了基本保证每个热水瓶的保温性能基本相同,从学校总务处借来10只热水瓶,作了保温性能测试后选取了8只作为实验用。
实验操作:早上7:30从学校的锅炉中打满8壶水,测出水的初温;然后,依次从热水瓶中倒出不同量的水,使每一瓶减少0.1升;下午5:30做好第二次温度测量。
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热水瓶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水的体积(升) |
2.0 |
1.9 |
1.8 |
1.7 |
1.6 |
1.5 |
1.4 |
1.3 |
|
水 温 |
初温(℃) |
98.0 |
|||||||
末温(℃) |
84.5 |
85.5 |
83.0 |
81.5 |
79.0 |
78.0 |
76.5 |
74.0 |
|
10小时温差(℃) |
13.5 |
12.5 |
15 |
16.5 |
19.0 |
20.0 |
21.5 |
24.0 |
|
1小时平均温差(℃) |
1.35 |
1.25 |
1.5 |
1.65 |
1.9 |
2.0 |
2.15 |
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⑴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全部是二氧化碳。
⑵设计方案:将一定量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⑶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气发生反应,可用来隔绝氧气。
⑷实验: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 简 答 |
①称取3.2g氧化铁与2g炭粉均匀混合,放入质量为48.48g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 | 写出装置中编号仪器的名称: A、 B。 |
②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 | 其目的是:。 |
③夹紧T处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该现象说明:。 |
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g |
⑸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g,氧元素质量为0.96g……
⑹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原假设不成立,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