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0-01-27 浏览次数:26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找出下列加点字与例句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A . 舞幽壑之潜蛟 B . 小学而大遗 C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 箕踞而遨
  • 2.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下列加下划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始指异                           ②古学者必有师 B . ①施施行                           ②吾尝终日思矣 C . ①盘盘 , 囷囷 , 蜂房水涡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D .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乎     ②声呜呜然
  • 3.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A . 气候    不谋而合    不可思议 B . 物候    不约而同    不可思议 C . 气候    不约而同    不可理喻 D . 物候    不谋而合    不可理喻
  • 5.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表达得体的是(   )
    A . 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B .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我是导游,希望大家称呼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C .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D . 奶奶,您今年贵庚?令郎从事什么职业?可有经常电话问候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采访稿)
  • 6.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丈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其公共文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

    ②以至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要尊重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

    ③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的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等

    ④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

    ⑤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不文明现象

    A . ③②④⑤① B . ⑤③①②④ C . ⑤③②④① D . ③④①⑤②
  • 7.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 B .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 C .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 D .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
二、现代文阅读
  • 8.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 “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 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 B . 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C . 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D . 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 B . 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 C . 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 D . 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B . 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证得到施展。 C . 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 D . 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 9.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云人家

    夏阳

        老刀和老马,我挺好的一对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不到一年,就散伙了。

        朋友做成这样,真没劲,老马太操蛋了。老刀丢下这句话,怒气冲冲地走了。去哪儿?上白云山种植药材。白云山,云海苍茫,是方圆数百里海拔最高的一座山。

        老刀刚去的那阵子,一天好几个电话打下来:山上太无聊了,要不是看在几个钱的份上,老子早下山了。

        即便如此,这家伙还是隔三差五地躺在我家里,吃饱喝足后,霸在电脑前。

        后来,老刀就来得少了,偶尔下山进城,也是采购一些药材种子,来去匆忙。不仅人来得少,电话也少,十天半个月无音讯。

        我最后一次接到老刀的电话,是两年后的事。那天,老刀告诉我,不想种药材了。是挺来钱的,但开公司欠下的债还清了,不想种了。所以,手机也没有保留的必要。 

        挂了电话后,我愣了好一会儿:这家伙怎么了?赚钱的买卖不做,手机也不用,在山上成仙了?

        又过了半年,待到满山泻翠时,我收到老刀的一封信。信在路上走了足足半个月。老刀在信里热情地邀请我上山住几天,还画了一张草图,孩子气十足地写道:不识老刀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我哭笑不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带着满肚子的好奇进山了。

        按照老刀草图的指引,我那辆心爱的路虎越野车,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吭哧了半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白云山脚下的一个林场场部。把车寄存后,林场的干部递给我一根木棍,指了指一条悬在头顶的羊肠小道,说:走到头,便是老刀的家。

        老刀的家——山的腰际,白云深处。

        我拄着木棍,胆战心惊,在深山老林里蜗牛一样连滚带爬。四野万籁俱寂,一条小路,绳一般抛向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深处,弯弯绕绕,走了七八公里,一拐弯,眼前突然变得开阔:云朵在脚下快速地流动,云海雾浪下,群山峻岭、城镇村庄、阡陌田野、河流树林,像摆在一个棋盘上一样一览无余。浩阔的地貌让人平静,我的心陡然升起一片清凉。久居城市的我,面对这样一方突然冒出来的世外桃源,如痴如醉。

        老刀站在几间瓦房前笑吟吟地看着我。

        晚上,老刀隆重地烧了几道菜:小鸡炖蘑菇、山笋红焖兔子肉、清炒野菜、凉拌木耳,奇香无比。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群鸟吵醒。一群鸟的嫩嗓子,唤醒了整座白云山。四周影影绰绰,牛奶一样的雾霭在指间流动。空气雨后般清新湿润,我伸了伸懒腰,贪婪地做着深呼吸。

        一碗鲜甜的地瓜粥,一碟爽口的咸萝卜。早餐后,我们隔桌对坐,喝着绿茶聊天。我问老刀,干吗不种药材——不是挺来钱的吗?

        老刀说,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殊,种植的药材,几乎接近于野生的品种,来钱确实挺快的。但你看我现在还需要钱吗?喝的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自产的?

        我心有不甘地说,你这样远离尘世,会远离很多快乐,容易被时代抛弃的。

        老刀挥了挥手,说,抛弃什么?无非是互联网上那些流水线作业的八卦新闻——谁打记者了,谁当总统了,哪个球队输了或者赢了,股票涨了或者跌了。其实想想,那都是傻瓜式的快乐,挺没劲的。我这里完全不插电,没有任何电器设备。但你看看,满天星空比不过城市的霓虹灯?飞禽走兽的啼叫比不过歌星声嘶力竭的吼唱?书上的唐诗宋词比不过电视连续剧里幼稚的缠绵?每天午后一场雨,一年四季盖被子,比不过城市里密密麻麻的空调?出门靠脚走路,双手勤耕细作,比不过打的去健身房跑步?

        我得意地说,哼哼,你这里没有冰箱。

        老刀笑了。拉着我转到屋后,从一口幽深的井里往上拽起一个竹篮。湿淋淋的竹篮里,两瓶红酒和一个西瓜,丝丝地直冒凉气。老刀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中午享用的。

        我尴尬地挠了挠头。

        几天的接触里,我发现老刀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抽烟,偶尔喝点酒,养一条狗几只鸡,种半亩稻田半亩瓜菜。每天早睡早起,晨时,携清风白云荷锄而出,晚霞烧天时,坐在家门口喝茶读书看脚下的行云流水。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俗人,所以还得下山。老刀一直把我送到山脚的林场场部。临别,塞给我五万块钱,叮嘱道,仔细想想,当年公司倒闭的事儿,主要是我的责任,不能怪人家老马。这点钱,算是我赔给他的。另外,我在这里种植药材赚钱的事儿,一定要替我保密,市侩之徒来多了,会污染这里的空气。说到这里,老刀有些忧心忡忡了。

        嗯。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摘自《小小说选刊》)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老刀的视角描写白云山优美的自然景色,更能体现白云山的独特魅力,加深读者对老刀以山为家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 B . 刚上山时,老刀经常打电话给“我”,还时常到“我”家吃吃喝喝,可见老刀对突然改变的生活不适应,也可以看出他与“我”关系的亲密。 C . 小说写老刀说他不想种药材,手机也不保留了。这不仅让“我”感到疑惑,也给读者留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做了铺垫。 D . 小说通过讲述老刀的故事,将繁华与原始放置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感悟,表达了对“白云人家”的理想家园的向往。
    2. (2) 小说的结尾写老刀要赔钱给老马,为什么这样设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白云山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环境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寄寓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三、其他
四、文言文阅读
  • 11.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被逐。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柞以身帅之,蜀风为变。出知虔州。虔素难治拄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柞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仿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忭不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抃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B .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C .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D .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 . 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后”。 C . 陛下: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D . 谥: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 . 赵抃以身作则,弘场正气。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枪匹马人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 . 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归葬故乡;有百姓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 . 赵抃深受赏识。忠于皇帝。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虔素难治拄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②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五、诗歌鉴赏
  • 12.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释】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 .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 . 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 .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 (2)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六、情景默写
    1. (1)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 (2)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3. (3)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4. (4)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5. (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语之精炼,以“”三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公瑾的儒雅风度、杰出军事才能和功绩。
    6.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七、语言表达
  • 14.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对下面一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圭臬。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该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A . 评价的对象应是态度而非天资。 B . 批评该批评的,表扬该表扬的。 C . 批评和表扬各有其范围和深度。 D . 批评和表扬各有其标准和禁忌。
八、名著阅读
  • 15.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张宝领导的黄巾起义开始,在镇压起义中,群雄崛起,董卓进京,曹迎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B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多少年来脍炙人口。 C . “既承陶公相让,兄且权领州事。”“又不是我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这两句话分别是张飞和关羽劝刘备接手徐州时说的话 D . “提戟战霸王,持枪救孔融。生时为一孝,死后留二忠。”这首诗咏的是太史慈。诗中高度概括了太史慈最为人称道的两件事,表现了太史慈的勇武与孝义。
  • 16.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
  • 17.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准?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九、命题作文
  • 18.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同学们,你们进入高中已有一段时间了,对老师和同学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请选取一位令你印象深刻的同学或老师,想一想:他(她)的核心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事件可以印证?把这些写下来,请以“他(她)”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注意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安排,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②不要出现学校、班级、姓名等真实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