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汉中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9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超越性文化,讲究言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旨。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传统的礼乐教化就是一种强调超越性的、提升境界的教育。《礼记》所记,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行天下”。这里的“五至”指志诗礼乐哀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三无”则指超越性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其实,“境界”一词原为佛学用语,意即个人意识所达到之处,近代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修养与事业的“三境界”,突显“境界说”的美育意蕴。丰子恺则明确将“境界说”运用到艺术教育之上,认为人生犹如三层楼即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精神生活要以艺术为主,距离灵魂生活最近。冯友兰则在《新原人》中提出从“自然境界”经“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的“人生觉解论”,进一步完善“境界说”。不仅美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更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最具精神与情感力量,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形成不可或缺的互补。美育的境界提升作用有助于我们抛弃教育上的功利主义,将精神、情感与心灵的塑造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之上。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五至”“三无”都是指超越性的境界,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 B . “三无”是最高境界,“五至”是超越性的境界,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 C . 人们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三无”是最高境界,“五至”是超越性的境界。 D . 人们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五至”“三无”都成为超越性的境界。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B .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 . 倘是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美育虽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B . 不仅美育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C . 美育既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又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 D . 美育既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又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骨文情景交融的和谐美

    田川

        自然形态的甲骨文又称甲骨刻辞,是古人崇拜天地和神灵祖先的产物,凡是自然气候变化、军事行动、田猎、耕种、生育等皆要问神灵、祖先,释疑难,解吉凶。甲骨文的形成是用毛笔先书写到甲骨上而后用刀刻,或直接用刀刻之。表现出来的文字线条比较单一,多呈直线或折线状,常带有刀锋痕迹,故而给人一种视觉形象独特美的效果。

        甲骨文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情、景作为我国古典美学的独立范畴,被巧妙地运用到甲骨文的创造中。“情”是契刻者刻字时的情感塑造,以及几千年后甲骨文对后人的情感冲击,二者激起的情感共鸣。“景”是泛指当时的一切社会和自然客观存在物的图景或形象。当我们审视甲骨文字的情景融合时,便成了今人和甲骨文之间的交流关系,从审美的角度看,情、景还应包含文字意义内容与文字造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现有的甲骨文研究中发现,甲骨文中的一些会意字鲜明活泼,在构图中被组织成一幅幅情真意切的画面,这种独特的画面产生一种独特的美像,给人以很大程度上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保留一定空白,使文字这一客观主体与人的情感有了更大的交流融合。甲骨文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让后人与它们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因为它的造型美,更在于它的真实性。甲骨文无论是它的载体或是它的文字都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形态,它所表现的内容和细节也是淋漓尽致地使甲骨文的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使一些极具趣味的情感传达出一种令人遐想的美。

        甲骨文情景美首先是文字排列上的主次关系,文字笔画的变化无穷及其丰富多层次的构图烘托了情景。其次是文字静中有动的结构,这样的场景主要表现在田猎、牧鱼等劳动方面;不但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再次是文字的虚实结构,甲骨文的虚实关系处理得非常到位,文字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生成情景美的构图。虚实相结合符合审美要求,它时隐时现,把情感隐蔽在每个字中,在客观事物和夸张中传达出契刻者的情感世界。

        甲骨文情景美不是仅以具象为美的,而是逐步离象而求,囊括万殊,是人类精神境界的宝贵财富。甲骨文之所以能穿越时空三千余年再现于今日世界,就是因为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魅力。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的主要文字符号,殷商社会状况和审美风貌必然体现在其中,为我们研究殷商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节选自《艺术科技·试论甲骨文的审美与欣赏》)

    1. (1) 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自然形态的甲骨文是古人崇拜天地和神灵祖先的产物,其刻写有两种方式,要么直接刻写,要么先用毛笔描画再刻写。 B . 甲骨文契刻者艺术处理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巧妙地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融合进甲骨文的书写创造之中。 C . 甲骨文字因呈现出情真意切的画面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因保留一定空白而让文字与人有了更大融合。 D . 甲骨文字“实”与“虚”巧妙融合,生成一幅幅情景美构图,在客观事物和夸张中传达出契刻者的情感世界。
    2. (2) 下列对“甲骨文情景美”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甲骨文情景美是指其情与景融合时达成的今人与甲骨文之间的交流关系,以及文字意义内容与文字造型间形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B . 甲骨文情景美的形成离不开甲骨文字的内容和细节,正是这些文字和细节使一些极具趣味的情感传达出一种令人遐想的美。 C . 甲骨文情景美表现在多个方面,具体来讲,表现在文字排列上的主次关系、文字静中有动的结构、文字的虚实结构三个方面。 D . 甲骨文情景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它既表现为具象之美,也逐步离象而求,囊括了各种不同的现象与事物。
    3. (3) 下列理解与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 从视觉审美角度看,甲骨文给人一种独特的形象美效果,这是因为它的书写工具独特,刻写出的直线和折线状线条都带有刀锋痕迹。 B . 甲骨文的“情”既指契刻者的情感,也指今人的情感,而甲骨文的“景”泛指当时的一切社会和自然客观存在物的图景或形象。 C . 刻写文字的甲骨和甲骨上的文字都呈现出美的形态,它们穿越时空与后人产生共鸣,一是因为它们的造型美,二是因为它们的真实美。 D . 作为殷商时期的主要文字符号,甲骨文因为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魅力,为我们研究殷商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3. (2020高二下·蚌埠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揭晓的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引起各行各业的人对文学的关注和讨论。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获奖作家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对结构现实主义的创造,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2011年)对象征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娴熟,莫言(2012年)对现代主义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转化……即便是饱受争议的2016年诺奖得主鲍勃·迪伦,在评论家何同彬看来,作为音乐家,其语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彰显了文学语言对包括摇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渗透,“仍是将文学标准放在了第一位”。

        2018年和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分别颁给了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国内专家均认可这个结果。著名文学翻译家高兴表示,托卡尔丘克的作品有鲜明的质地,“她的文学魅力在于能够对人的内心进行非凡的刻画,把人们心中最微妙、最复杂、最细腻的东西呈现出来。”“她深入人内心的能力很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文学高手所需要的特质。

        彼得·汉德克除了诗歌和剧作,在电影、美术评论上都有很高的修养。汉德克曾在2016年来中国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国内读者对其并不陌生。据作家鲁敏介绍,她几年前就读过汉德克的《形同陌路的时刻》和《骂观众》,“后者是那种以形式创新、形式冒犯、台词出位来表达立场的剧作。”在作家周公度看来,两位作家能获奖,正体现了诺奖评委更关注那种个人性更强的文本。

        (节选自《南京日报》2019年10月18日)

        材料二:

        对很多作家来说,写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并不难,更大的困难在于,在漫长的文学马拉松长跑中,如何保持旺盛持久的创造力。作为一个有着自己评奖准则的文学奖项,诺奖评委们更倾向于综合考虑作家的终身成就,他们更青睐写作黄金期到来较早、高产且长寿的作家。这无疑就筛选掉一批才华昙花一现的作家。作家叶兆言对此曾戏言,一个作家必须不停地写,不管写得怎么样,只有写出来了才是自己的,不写出来,什么可能都没有。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奖,万众瞩目之下,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离他1981年发表小说处女作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31年。正是在那寂寞而漫长的写作长跑中,莫言凭借耐力和创造力为世人贡献了一部部颇有分量的作品。除此之外,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54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2014年的诺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1968年就发表了处女作《星形广场》,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50岁前就完成全部重要作品,可她获奖时已经88岁。

        (节选自澎湃新闻网2019年10月20日)

        材料三: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总是舆论和公众关注的中心,也会引发人们热烈的讨论。2017年石黑一雄得奖,在和纯文学相关的人们中间都不以为奇,他的作品已较长时期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进行传播,拥有一定的读者和评论群体。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的肯定。

        这个英国作家,虽然是日本裔,但所写作品却是非常英国风的,没有一点文化冲突的痕迹,不像其他外国裔作家经常涉及文化上难于融入,跨文化生存的矛盾和痛苦等。他写得非常像老派的英国人,但又有微妙复杂的心理表现,他的作品很多,也能够持续写作,一直保持创作力到现在。他的主要作品其实都已经有中文的译本了。其小说有相对具体写实的框架,也有复杂的心理描写和人性观念,现代主义的技巧用得很自然,所以一直有相当高的声誉。他的代表作自然是得了布克奖的《长日留痕》,那部书把老英国人的那种生活形态及其衰落表现得格外深沉。《别让我走》则在英国式的风格中加入了让人吃惊的科幻元素。虽然看起来还是他一贯的风格,却加入了让人惊悚的元素。把克隆人的悲欢和他的一贯的写法融汇,让人印象深刻。

        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全球性纯文学的奖项,要有些条件需要满足,一是作家在作品中运用的技巧要比较复杂,让作品经得起复杂的解读。二是对人性的表现要深入。三是在纯文学圈中有名已久,写作持续稳定,保持水准。石黑一雄这三者都具备,得奖也是必然。

    (节选自《社会科学报》 作者 张颐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文学魅力在于能够对人的内心进行非凡的刻画,在著名文学翻译家高兴看来,这是一个文学高手所需要的特质。 B . 作为一个有着自己评奖准则的文学奖项,诺奖评委们更青睐写作黄金期到来较早、高产且长寿的作家。 C . 石黑一雄的小说有相对具体写实的框架,现代主义的技巧用得很自然,又有复杂的心理描写和人性观念,所以一直有相当高的声誉。 D .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鲍勃·迪伦之所以饱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语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彰显了文学语言对包括摇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渗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言对现代主义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转化,略萨对结构现实主义的创造,石黑一雄涉及跨文化生存的矛盾和痛苦,都彰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特征。 B . 对很多作家来说,即使写出了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如果不能保持持久的创造力,也最终会被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准则筛选掉。 C . 诺贝尔文学奖既授予小说作者、戏剧作者及诗歌作者,也会突爆冷门授予音乐家,它从另一角度诠释了诺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D . 在作品中运用了比较复杂的写作技巧,对人性有深入的表现,在纯文学圈中久负盛名,在张颐武先生看来,满足了这三者,石黑一雄获奖也是必然。
    3. (3) 作为一个能够持续百余年而屹立不倒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什么样的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萝卜

    曹永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他喜欢蹲在地埂上,看看嫩绿的蔬菜,听蔬菜弄出那种梆梆的细响。

        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隔老远,就看到地里有个人。

        地里的萝卜长得很好,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

        那个人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皱着眉头说,哎。那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那人说,噢,我有点口渴,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拔得倒热乎。

        那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老栓说,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那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这时候,老栓发现那人的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知道那是照相机。

        那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那人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

        那人把萝卜掰成两截,边嚼边说,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那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他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那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那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

        太阳亮晃晃地挂在天上,非常旺盛。老栓看那人把萝卜吃完,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那人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

        老栓跑到地里,用指甲往萝卜上面掐,那种掐得响的萝卜最甜。他挑到一个,擦得白白净净的,然后递给那人,你吃,这个肯定甜。

        那人接过萝卜说,这地方可真漂亮。我喜欢这里的安静。老栓有点不高兴,你住在这里试试。想说话也找不到个伴。

        那人说,以前的时候,这地方的鸟多不多?老栓说,我记得以前湖边到处是鸟,有黑颈鹤、黑翅鸢、白琵鹭,多得数不清。那人说,这些可都是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

        老栓缓缓说,那时候,说粮食不够吃,就把湖扒开,放水造田。湖水放掉后,到处种庄稼,鸟儿在湖里找不到吃的,就跑到地里抢粮食,我们经常打鸟吃。那人说,你们竟然打来吃?

        老栓说,后来,我们想吃也吃不到了。自从把草海的水放干,这地方连续多年碰到灾害,鸟兽差不多绝迹了。那人说,你们自讨苦吃。

        太阳开始收敛光芒,悄悄往西边溜去。老栓说,八十年代说要蓄水还湖,又把豁口堵起来,总算慢慢看到鸟兽的踪影。那人说,你们没再打鸟?老栓说,看你说的,以前打鸟,是怕它们争粮食。湖水蓄起来后,气候也跟着慢慢好转,我们就在湖边种菜,你看这白菜,多嫩,你看这萝卜,多甜。

        老栓说,我有点想不通。年青人怎么喜欢往外边跑,挡都挡不住。那人说,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外面能挣钱嘛。

        老栓说,我就不信比种菜还挣钱。那人说,你的儿子也在外面打工?老栓说,看你说的,我家福鼎怎么可能打工,他在省城上班哩。他读书时候成绩就好,大家都说这娃将来有出息。

        那人说,我想去阳关山看看。老栓抬腿就往地里钻,很快从里面提出一条萝卜,说,你再吃一个。那人皱眉说,我吃不下了。老栓说,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那人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这么好的地,我实在舍不得。那人吐出嘴里的萝卜皮说,以后去省城享清福。

        老栓说,福鼎孝顺,几次把我和他娘接到贵阳,但我们住不惯,只待几天就跑回来了。看着那些楼房,我总觉得像个鸟笼。

        那人总算把萝卜啃完,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那人慌忙把他拽住,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说着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他似乎想起什么,窜进菜地,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一张白净的脸”和“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交代出那个人城里人的身份。 B . 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对话,不仅写出了一个湖泊的变迁史,还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以此来表现村民环保意识增强了。 C . 当那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这一情节刻画了老栓简单热情、朴实善良的性格特点。 D . 小说开头写菜地,结尾也写菜地,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也前后照应,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了升华。
    2. (2) 在小说中“那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3. (3) 如果把小说的题目“萝卜”改为“草海湖变迁”,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20·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 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B .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C .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D .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2. (2) 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B . 虚左,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坐车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C . 信陵君与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这四人礼贤下士,广招门客。 D . 长者,常指年长或辈分高的人,也尊称有德行的人,文中的长者就是指年长的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陵君礼贤下士,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食客竟达三千人。诸侯因公子贤能,宾客众多,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B . 信陵君虚左以待,亲自驾车迎接侯生,侯生径直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可是公子手握缰绳更加恭敬。 C . 侯赢为成就信陵君的名声,故意去拜见朋友,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人们看到公子替侯生驾车,公子随从都暗自责骂侯生。 D . 侯赢成为信陵君的上宾,又把朋友朱亥举荐给信陵君。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内心责怪侯赢。
    4. (4)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②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四、诗歌鉴赏
  • 6.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楼月①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释】①本诗为白居易给元稹的赠答诗,时元稹在外任职,曾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后来,白居易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标注:“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歌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通篇都从对方入笔,表达的是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 B . 首联以明月之夜,清辉照人,引出离人幽思,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见月伤别。 C . 诗歌颔联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思念之深。“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别出心裁。 D . 诗歌尾联以“今朝”“方”表示后悔寄诗之迟,“共语”和“同悔”又蕴含双方绵长的友谊与思念,感人至深。
    2. (2) 诗歌颈联与李清照《一剪梅》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
五、情景默写
  • 7.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虽不受人间毁誉牵制,看淡世间荣辱,但“”;列子御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却“”。二人都未达到逍遥之境。
    2. (2) 苏轼《赤壁赋》中“”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的短暂易逝。
    3. (3) 《论语·子罕》中,孔子“”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有坚定的志向,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会很困难。
六、语言表达
  • 8.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现有的认知中,①。科学属于理工科,艺术属于人文学科;科学家往往被想象为一丝不苟、衣着整洁,艺术家则②;科学研究是集体协作、分工明确,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内心独白;科研成果通常以公式、符号等形式呈现,高深莫测,艺术作品则比较亲和,一般大家都能懂。概括来说,科学与艺术最大的不同是:③

  • 9.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请对下面这几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光明日报》11月1日消息,期中考试临近,近日,河北体育学院40多名学生因旷课过多被公示退学,还有一些大学根据学分情况公布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同样公示退学。这些新闻背后的信号令不少人感慨“严冬将近”“大学日子难过”。

        从2018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开始,大学“清考”成为历史。如果学生无法通过考试,将没有“放水”通过的机会,而高校的各项规章也随之愈加约束严格,一年以来,学风收效可谓显著。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岩告诉记者,一年前,他所带的班级60人中曾有过数十人都不能通过的记录,一年时间过去,同样的难度,现在未通过的仅有两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31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就此作出了回应。他说:“各个学校在管理方面严起来是一个共同的做法,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高等教育法,根据各个学校的章程、规章制度制定了符合自己学校的要求。如果学校是依据规定作出这样的处罚,那是一个好的信号。”

七、材料作文
  • 10.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材料二:走南闯北,勤勉万事,真心系民间冷暖;走北闯南,万事勤勉,不忘百姓辛酸。

        材料三:我辈军人流血用命,家国得保,百姓得安。为国而死,为民而死,军人本分,死得其所!

    ——《谨言》

        材料四: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习近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