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编号 | ① | ② | ③ |
灼烧时气味 | 特殊气味 | 烧纸气味 | 烧焦羽毛味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所加物质或方法 |
A | 提纯硫酸钠中的硝酸钠 | 溶解、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蒸发 |
B | 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 | 在足量的空气中灼烧 |
C | 除去CO2中少量的HCl | 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入浓硫酸 |
D | 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 加水溶解 |
A | B | C | D |
《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 《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
|
|
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 这里的石油指的是一种油脂 | 看到有该标志的丢弃物,应远离并报警 | 贴有该标志的物品是可回收物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银粉 | 用足量稀盐酸溶解后过滤 |
B | 鉴别纯羊毛织品和涤纶织品 | 取样灼烧后闻气味 |
C | 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 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纯净水中 |
D | 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集气瓶是否集满 | 用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
A.化学与安全 | 煤气泄漏——应关闭气阀、开窗通风 重金属中毒——可喝大量豆浆、牛奶解毒 |
B.化学与材料 | 生铁、黄铜——都属于金属材料 塑料、橡胶——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
C.化学与生活 | 生活中常用水的净化方法——煮沸 鉴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灼烧闻气味 |
D.化学与健康 | 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食用新鲜黄瓜——可大量补钙 |
主食 |
米饭、馒头 |
副食 |
红烧鱼、排骨、鸡蛋 |
饮料 |
牛奶、纯净水、可乐 |
实验过程:先按图甲操作,振荡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出现白色沉淀。得出结论:证明生成了氯化钠。小明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合理的解释是。
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该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它们分别是、、。
①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填字母序号)密切相关。
A最外层电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层数
②图2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三处中B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是。
③图3所示物质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
① |
② |
③ |
④ |
镁条长度 |
1cm |
2cm |
3cm |
4cm |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 |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
|||
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
无 |
少量 |
较多 |
很多 |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有关。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试管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加入足量盐酸 |
,白色沉淀 |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
B |
加入足量水 |
白色沉淀 |
猜想二不正确 |
C |
加入适量稀硝酸 |
白色沉淀消失 |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 |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
步骤 |
操作 |
甲组现象 |
乙组现象 |
1 |
称量黑色粉末质量/g |
m1 |
m2 |
2 |
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 |
能被吸引 |
能被吸引 |
3 |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
全部溶解,有大量气泡 |
无明显现象 |
4 |
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CuSO4溶液 |
有红色物质生产 |
无明显现象 |
①甲组的黑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Fe3O4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CuSO4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Fe3O4。他又发现m2恰好为g ,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