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 | 地主 | 富农 | 中农 | 贫农 | 雇农 | 其他 | |
户数 | 抗战前 | 36 | 7.2 | 28.4 | 54.0 | 5.0 | 1.8 |
减租后 | 2.4 | 6.7 | 38.0 | 0 | 2.5 | 3.4 | |
土地 | 抗战前 | 29.5 | 21.0 | 29.5 | 19.0 | 0.8 | 0.2 |
减租后 | 13.5 | 17.5 | 5 | 22.5 | 0.6 | 3.4 |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当时,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纳 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材料二:表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1978— 1992 年 | 经济增长加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日益严重, 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
1992— 2012 年 | 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 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 |
2012 年 以来 | 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 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 40 年演变》
材料一: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绵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明先生统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约 1500—2000 万匹,到 1840 年增加到 4500 万匹, 占当时棉布总量的 14.3%。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17 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 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 施使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 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 4000 万码骤增到 20 亿码,提高了大约 350 倍。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 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 奕䜣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 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 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949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
1950 年 |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
1953 年 |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
1954 年 |
一定要解放台湾 |
1963 年 |
向雷锋同志学习 |
1978 年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1980 年 |
只生一个好 |
1992 年 |
发展才是硬道理 |
2008 年 |
北京欢迎你 |
2012 年 |
中国梦 |
2018 年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2020 年 |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
材料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广为流传的口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仔细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重要信息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世界历史上有过无数的渐变或突变,当人们把这些渐变和突变联系起来,细加考察时就会发现:历史上那些看上去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事件,其实它们的初始条件,它们的萌 发早已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存在了;而历史上那些历时长久的缓慢变化,却是从某一突变现 象之时开始的。世界历史上渐变过程与突变过程的相互渗透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渐变过程 中都孕育着突变的发生,而突变的过程中已经决定了此后的渐变过程的性质和方向。
——摘编自张一平《论世界历史的渐变与突变》
评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运行渐变和突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