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19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0-04-02 浏览次数:2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 1. (2017·聊城) “在政府组织上,他给中国历史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其所想到的圈子里作潇潇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他”是指(  )

    A . 周武王 B . 秦始皇 C . 汉武帝 D . 隋文帝
  • 2. 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如图壁画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哪一事件(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昭君出塞 C . 文成公主人藏 D .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 3.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如图“?”处应为(   )

    A . 唐太宗统治前期 B . 唐太宗统治后期 C . 唐玄宗统治前期 D . 唐玄宗统治后期
  • 4.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说道:“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发明的是(   )
    A . 造纸术 B . 印刷术 C . 火药 D . 指南针
  • 5. (2018九上·高密期末)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地区时间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方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 . 人口大量南迁 B . 宋朝社会生活 C . 经济中心南移 D . 苏杭生活富足
  • 6.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如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7.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歌曲充分表达了蒙古族对家乡的赞美。在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 . 成吉思汗 B . 忽必烈 C . 完颜阿骨打 D . 努尔哈赤
  • 8. 如图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 . 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 .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 . 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9. (2018八上·东莞期中) 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金田起义 B . 《天朝田亩制度》 C . 定都天京 D . 《资政新篇》
  • 10. (2017·镇江模拟) 《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职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中描述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 辛亥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国民革命运动
  • 11. (2018·北京)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

    ②促成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抗战

    ③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④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共同作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2. 下列描述如图反映史实相符的是(   )

    A .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 .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13.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装》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14. (2016八下·迁安期中) 经济学家华尔曾讲到,“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华尔说这话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 .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 .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 . 建立了经济特区
  • 15. (2018·枣庄) 1492年10月2日,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新大陆”指的是今天(    )
    A . 非洲的好望角 B . 亚洲的印度 C . 亚洲的菲律宾 D . 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 16. 它开创了一种灵活的政府体制,使总统、立法者、司法者和人民大众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它”是(   )
    A . 《独立宣言》 B . 《人权宣言》 C . 《拿破仑法典》 D . 1787年宪法
  • 17. 如图示意图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①应为(   )

    A . 莫斯科保卫战 B .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 诺曼底登陆 D . 德国无条件投降
  • 18.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 .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 .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19. 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埃及独立 B . “非洲独立年” C . 印度独立 D . 纳米比亚独立
  • 20. (2019·龙泉驿模拟) 如图图标所代表的国际组织能突出体现并推进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是(   )
    A . 北约 B . 华约 C . 世贸组织 D . 联合国
二、材料解析颢(本题3个小题,共30分.21题8分,22题10分,23题12分.)
  • 21.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国道路并为之奋斗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无到有】

    材料一:我们党从南湖一艘红船启航,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英勇奋斗。

    ——习近平

    材料二:人民军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人民军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幼稚到成熟】

    材料三: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得到了什么呢?一个恰当的回答是:他既不是军委主席,也不是政治局主席,他只是政治局常委委员。另一个恰当的回答是:毛泽东得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他成了过去党的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

    ——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从在野到执政】

    材料四: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来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从挫折到辉煌】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都经历过挫折,出现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能不断更正自身失误,成功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1. (1) “党从南湖一艘红船启航”指的什么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2. (2) 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 (3)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得到了很多”指什么?结合遵义会议之前中国革命的史实,举例说明毛泽东“成了过去党的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
    4. (4)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
    5. (5)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最终找到了条什么样的正确道路?从这条道路的探索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22.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各国通过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措施,巩固政权,促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世界现代化。

    材料二:尽管如此,两千多万农奴毕竟获得了自由,使工业有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后备军,俄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俄国工业革命大约在70年代完成了。

    ﹣﹣﹣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政策创新】

    材料三: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材料四: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技创新】

    材料五:青蒿一提,水二升,浸润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草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1. (1) 写出材料中“新的政治制度”名称。其确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该事件对俄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 (3) 毛泽东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4. (4) 材料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一次会议,是哪次?中国农村在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实行了什么政策?
    5. (5) 材料中感动中国的人物凭借着“青蒿”获得了怎样的国际荣誉?
    6. (6) 从上述探究中可以看出,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又有共性。你能从中归纳出的共性是什么?
  • 23. 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危亡屈辱沧桑】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民族觉醒举步维艰】

    材料二: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移植西方的机城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大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的皇冠落地,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民族复兴洗刷耻辱】

    材料四:有学者说:“我们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一心意地在瓦砾和血泊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时代。”

    【民族独立当家作主】

    材料五: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民族强盛统一在望】

    材料六: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习近平《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重要讲话

    【民族发展传承精神】

    1. (1)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如何理解“界碑”的含义?
    2. (2) 材料中“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代表哪个派别?列举他们当中的两个代表人物。
    3. (3) 材料中“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如何理解材料中“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
    4. (4) “第一次全民一心一意地在瓦砾和血泊中奋争”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这一事件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5. (5) 写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事件及时间(年月日)。
    6. (6) 针对台湾问题,我们国家提出了什么构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7. (7) 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汇聚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中汲取和弘扬哪些精神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