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反应物 | 反应产物或现象 | 影响因素 |
A | C2H5OH、浓硫酸 | C2H4或乙醚 | 温度 |
B | Fe、H2SO4 | FeSO4或钝化 | H2SO4的浓度 |
C | Na、O2 | Na2O或Na2O2 | O2用量 |
D | AgNO3溶液、氨 | 现象不同 | 试剂滴加顺序 |
已知:CO2(g)+C=2CO(g) △H=+172.5kJ•mol-1 CO(g)+ O2(g)=CO2(g)△H=-283kJ•mol-1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再加足量盐酸 |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盐酸后白色沉淀不消失 | 原溶液中有SO42- |
B | 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盛有红棕色气体的集气瓶口 | 试纸变蓝 | 红棕色气体为溴蒸气 |
C | 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硅酸钠溶液的烧杯中 | 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 非金属性:Cl>C>Si |
D | 将0.1mol/L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CuSO4溶液 |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转变为蓝色沉淀 | 溶解度:Cu(OH)2<Mg(OH)2 |
物质 | HCOOH | CH3COOH | NH3·H2O |
电离平衡常数K | 1.77×10−4 | 1.75×10−5 | 1.76×10−5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t/min | 2 | 4 | 10 | 15 |
n(Y)/mol | 0.32 | 0.28 | 0.20 | 0.20 |
资料1:乙醇分子有两个末端,一端是憎水(易溶于油)的—C2H5;一端是亲水(易溶于水)的—OH。
资料2:破坏蛋白质分子中形成蜷曲和螺旋的各种力,使长链舒展、松弛,可导致蛋白质变性。
资料3:水分子可以松弛蛋白质外部亲水基团之间的吸引力,而-OH不能;—C2H5可以破坏蛋白质内部憎水基团之间的吸引力。
①1mol乙醇分子中的极性共价键有mol。
②从结构角度解释乙醇的沸点比乙烷高的原因 。
①医用酒精(75%)制备过程与制酒的过程类似,不能饮用,但可接触人体医用。
结合题中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糖化、发酵的过程均含有化学变化
b.获得医用酒精常采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蒸馏
c.浓度99%的酒精消毒杀菌效果一定大于75%的酒精
②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可加快反应速率,其原因是 。
乙醇的工业制取方法很多,由碳的氧化物直接合成乙醇燃料已进入大规模生产。下图是由二氧化碳合成乙
醇的工艺流程。
该流程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Ⅰ.将250mL酸性废水置于反应瓶中,加入少量浓盐酸,调节pH小于5。
Ⅱ.在吸收瓶中加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Ⅲ.打开脱气—吸收装置,通入氮气,调节气流速度,使气体依次经过反应瓶和吸收瓶。当吹出气体中H2S体积分数达到标准,即可停止吹气。
已知:含硫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δ)随pH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步骤Ⅰ中加入浓盐酸调节pH<5的原因是。
②步骤Ⅱ中,当测得吸收液的pH为 时,需要更换NaOH溶液。
③利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可测定样品中的含铁量。测定前需用盐酸羟基胺(NH2OH·HCl)将Fe3+还原为Fe2+。将下述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Fe3++NH2OH·HCl=Fe2++N2↑+++Cl-
①写出反应池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电解池中,阳极的电极反应为。
a.能与NaHCO3反应产生气泡
b.能发生银镜反应
资料:
ⅰ.高铁酸钾可溶于水,微溶于浓KOH溶液,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O2 , 且﹢3价铁能催化该反应。
ⅱ.次氯酸钾容易分解,2KClO=2KCl+O2。
请分析高铁酸钾产率随温度变化的原因: 。
当Fe3+浓度大于2.0mol/L时,高铁酸钾产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序号 |
操作及现象 |
实验1 |
取放置一段时间后依然无色的0.1mol/LKI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向溶液中继续加入2滴6mol/L的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 |
实验2 |
取新制的0.1mol/LKI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向溶液中继续加入2滴6mol/L的稀硫酸,溶液10s后微弱变蓝 |
实验3:取新制0.1mol/LKI溶液在空气中放置,测得pH如下:
时间 |
5分钟 |
1天 |
3天 |
10天 |
pH |
7.2 |
7.4 |
7.8 |
8.7 |
资料:
ⅰ.pH<11.7时,I-能被O2氧化为I。
ⅱ.一定碱性条件下,I2容易发生歧化,产物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①用化学用语,解释0.1mol/LKI溶液放置初期pH升高的原因:。
②对比实验1和实验2,结合化学用语和必要的文字,分析实验1中加稀硫酸后“溶液立即变蓝”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序号 |
操作 |
现象 |
实验4 |
重复实验2操作后,继续向溶液中加入 。 |
溶液立即变蓝 |
实验5:用20mL 4种不同浓度的KOH溶液与2mL淀粉溶液进行混合,测量混合液的pH后,向其中加入2滴饱和碘水,观察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组 |
A |
B |
C |
D |
pH |
11.4 |
10.6 |
9.5 |
8.4 |
现象 |
无颜色变化 |
产生蓝色后瞬间消失 |
产生蓝色,30s后蓝色消失 |
从实验5可以看出pH越大,歧化反应速率越(填“快”或“慢”)。
解释pH=8.4时,“产生蓝色,30s后蓝色消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