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Ⅰ.将a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而通过足量NaOH溶液,再通入肥皂液,出现气泡,点燃气泡听到爆鸣声;
Ⅱ.向沉淀b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且产生无色气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⑴向6 mL 6 mol·L−1 NaOH溶液中滴加8滴2%CuSO4溶液,振荡,加入0.5 mL15%甲醛溶液,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迅速产生红色沉淀,其周围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⑵反应停止后分离出沉淀,将所得沉淀洗净后加入浓盐酸,不溶解。
⑶相同条件下,甲酸钠溶液与新制的Cu(OH)2反应,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已知:Cu2O [CuCl2]− , 甲醛是具有强还原性的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Ⅰ.称取a g样品,加入稀H2SO4和H2O2溶液使其溶解,煮沸除去过量的H2O2 , 冷却后过滤,滤液定容于250 mL容量瓶中;
Ⅱ.取50.00 mL滤液于锥形瓶中,加入NH4F溶液,控制溶液pH为3~4,充分反应后,加入过量KI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溶液呈棕黄色;
Ⅲ.向Ⅱ的锥形瓶中加入c mol·L−1 Na2S2O3溶液滴定,至锥形瓶中溶液为浅黄色时,加入少量淀粉溶液,继续滴至浅蓝色,再加入KSCN溶液,剧烈振荡后滴至终点;
Ⅳ.平行测定三次,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平均为v mL,计算铜的质量分数。
已知:ⅰ.F−与Fe3+生成稳定的FeF63−(无色)。
ⅱ.I2在水中溶解度小,易挥发。
ⅲ.I2+I− ⇌ I3−(棕黄色)。
ⅳ.I2+2Na2S2O3= 2NaI+Na2S4O6(无色)。
①加入NH4F溶液的目的是。
②Cu2+和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加入过量KI溶液的作用是。
;
文献:Ⅰ.一般情况,在相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活化能(E)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小。
Ⅱ.1,3-丁二烯和Br2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加成时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如下:
ΔH1=-a(a>0) kJ·mol−1 ; ΔH2=+c(c>0) kJ·mol−1
①稳定性:A B(填“>”、“=”或“<”)。
②气态1,3-丁二烯和液态Br2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加成生成液态B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1 将1,3-丁二烯和Br2以物质的量之比1∶1加成,不同温度,相同时间内测定A和B在产物中的含量,低温时产物以A为主,较高温时以B为主。
实验2 加热实验1中低温时的反应产物,A的含量减少,B的含量增大。
实验3 在实验1的基础上,充分延长反应时间,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产物中B的含量均增大。
①结合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的示意图,解释实验1中低温时产物以A为主的原因:。
②说明实验2中,升高温度,A转化为B经历的物质转化过程:。
③综上所述,有利于1,4加成的措施是。
电压/V |
实验现象 |
2.0 |
阳极缓慢产生少量气泡,阴极没有气泡 |
3.0 |
阳极产生较多气泡,阴极产生少量气泡 |
>5.0 |
两极均快速产生大量气泡,阴极产生气泡的速率约为阳极的2倍 |
阳极产生的气体是。
实验序号 |
Ⅰ |
Ⅱ |
Ⅲ |
电极材料 |
阴极:石墨 阳极:石墨 |
阴极:石墨 阳极:石墨 |
阴极:石墨 阳极:铁 |
加入的物质 |
1 mL浓硫酸 |
1 mL浓硫酸、 少量硫酸铁 |
1 mL浓硫酸 |
电极表面是否产生气泡 |
两极均产生气泡 |
两极均产生气泡 |
阴极:产生气泡 阳极:无明显气泡产生 |
Cr2O72−还原率/% |
12.7 |
20.8 |
57.3 |
阴极变化 |
实验结束后取出电极,仅Ⅰ中阴极上附着银白色固体,经检验为金属Cr |
对比Ⅰ、Ⅱ可知,阴极表面是否析出金属Cr,以及Ⅱ中Cr2O72−的还原率提高均与填离子符号)有关。
①阳极区:阳极反应:,进而使Cr2O72−被还原。
②阴极区:由于,进而促进了Cr2O72−在阴极区被还原,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已知:Ⅰ.ZnSO3· H2O微溶于水,ZnSO4易溶于水。
Ⅱ.25℃时,溶液中S(+4价)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变化曲线如下图。
Ⅲ.O3为强氧化剂,1 mol O3被还原转移2 mol e− , 同时生成1 mol O2。
①pH=3.5的溶液中含S(+4价)的离子主要是。
②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减小,此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解释O3氧化可防止管道堵塞的原因:。
①X含有五元环和碳碳双键,其结构简式是。
②上述合成培哚普利的路线中,将Y转化为G,再与F反应,而不直接用Y的主要目的是,与合成路线中填字母)的转化目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