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04 浏览次数:1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2017高三上·孝义开学考)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 .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 2. (2020高二下·南溪月考) 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 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 . 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C . 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 . 程朱理学地位下降
  • 3. 唐中期以来,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趋势,如铜铁业没有广泛实施官营,各地铁矿在一定条件下听任百姓开采,设盐铁使收税。在其他手工业领域中,这种情况同样存在。这有助于(    )
    A . 经济效益的提升 B . 社会经济近代化的演进 C . 经济体制的转型 D . 手工业官营制度的改革
  • 4. 嘉靖元年,政府对王阳明的著作不满,世宗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政府批判王阳明,可能因为王阳明心学(    )
    A .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 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 C . 否定了封建纲常伦理 D . 主张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 5. (2017高三下·日照模拟)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

    A .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 .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 .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 6. (2020高二下·江西期中)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
    A .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 . 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 . 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 . 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 7. 读“近现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图表”,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1887-1922

    1922-1936

    1936-1952

    消费需求年增长率

    0.67

    3.76

    -1.88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1.00

    1.45

    -2.40

    A . 各时期的政府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 . 近代民族工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C . 战争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较明显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消费需求
  • 8. “星期日工程师”是指周一到周六为国营企业工作,周日或节假日为民营、乡镇企业提供无偿或有偿技术服务的国企技术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星期日工程师”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这反映了当时(    )
    A . “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效 B . 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扶持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 9. (2017高三上·新乡月考) 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 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 . 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 . 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 10. 以下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图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1. (2019高二下·湖北期中) 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1928-1929学年度的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苏联当时(   )
    A .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 . 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 C .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 12. 傅斯年指出,“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都是聚象事实。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着,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材料说明傅斯年认为(    )
    A . 历史的残破不全不值得人们研究 B . 历史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主观因素 C . 可以通过重现历史事实演绎历史 D . 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分)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在东亚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东亚经济圈走向鼎盛与成熟,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大,经贸活动向域外传播和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贸易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益臻其极。其与指南针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商船远航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部海岸。元代对外贸易与交通持续发展,规模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当时的京城大都是世界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世界各国商人、学者、旅行家、传教士纷纷东来,把域外的文明带到中国,同时也把中国文明带到世界。

    材料二: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彻底解体。据统计,l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从东亚输出的商品来看,一般以茶叶、瓷器、陶器、古董、药材、香料、书籍等生活消费品为主,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一般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或经过工业革命后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奉林《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东亚经济圈得以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亚经济圈衰落的国际因素。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分析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条件。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部分职业变化示意图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

    从图中反映英国职业变化的相关信息中,提取一个变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变化、论题,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
  • 16. 材料:《中导条约》全名为《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由美国和苏联于1987年12月签署。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2014年开始的美俄《中导条约》之争,是冷战后新军备竞赛的一个表现,也是美俄全面争斗中的重要一环。俄罗斯希望打破苏联解体后造成的战略劣势,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而美国则想固化苏联解体的成果,维持其世界统治地位,这候然是一场新的冷战。和冷战时期相比,当前的对峙内容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冷战时期,苏联占有常规力量优势,美国和其北约盟国更依赖核力量,包括战术核武器。而如今,美国和北约占有常规力量优势,俄罗斯更为依赖核力量。

    --摘编自凌胜利《美国为何执意退出<中导条约>》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签署的背景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指出冷战后美俄军备竞赛的目的和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沈葆桢,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1874,日本派兵侵台。沈葆桢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赴台湾布防设守。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成功驱日。沈葆桢认为台湾为“七省门户”地位重要。他在台湾实行改革,地方行政单位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购铁甲船、以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编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