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经济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

更新时间:2020-07-21 浏览次数:1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二上·兴文期末) 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方式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 . 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 .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 . 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 . 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 2. (2022高二上·沈阳开学考) 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
    A . 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 . 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 . 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 . 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 3. (2020·安徽模拟) 阅读如图“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 1938﹣1940 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据此可知(   )

    A . 苏德战争爆发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 B . 计划经济建设中存在高指标现象 C . 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衡 D . 斯大林体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 4. (2020·洛阳模拟) 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但是自由贸易(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限于“地方流转”;允许产品交换,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由政府监督。这些做法(    )
    A . 打击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 B . 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 C . 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说明新经济政策具有局限性
  • 5. (2020·浙江模拟) 据统计,1940年与1926—1927年相比,苏联工业品的价格提高了5.5倍,而农产品价格却只提高2.32倍。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 . 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 B . 新经济政策实施成效显著 C . 苏联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 D . 卫国战争造成粮食的短缺
  • 6. (2020高二下·萍乡期中)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苏联(   )
    A . 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 B . 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 C .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 D . 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
  • 7. (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 . 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 .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 . 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 . 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 8. (2020·河北模拟) 列宁指出,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他还说:“由于不会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一步都吃到苦头。”列宁的这一论述(   )
    A . 表明保持小农经济长期稳定的必要性 B . 保证了苏俄农业政策的长期稳定 C . 表明农业集体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D . 推动了苏俄生产关系的调整
  • 9. (2020·河北模拟) 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开展了以掌握新技术为特点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特别是1935年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图为采煤工人阿列克塞·斯达汉诺夫,他在一班工作时间内采煤一百零二吨,超过普通采煤定额十三倍,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这种劳动竞赛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反映了苏联(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提倡群众的首创精神 C . 资金积累靠国内 D . 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
  • 10. (2020高二下·徐州月考)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况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征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20高二下·大冶月考)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列宁形成和提出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提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不过是经济手段,而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又提出市场经济可能会给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带来消极影响,要求“审慎”地对其进行掌握和调控。这表明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 坚守社会主义方向 B . 威胁到了苏维埃政权 C . 与意识形态不相容 D . 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
  • 12. (2020·模拟) 卞悟在《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 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 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 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
    A . 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B . 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 . 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D . 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 13. (2019高三上·邻水月考) 表1《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B . 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 C .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D . 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
  • 14. (2019高三上·浙江模拟) 下面是1913—1925年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指数统计表。对下表数据的解读合理的是(   )

    ①长期战争使苏联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

    ②1920年,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

    ④192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19·陆良模拟)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的意图是(   )
    A . 肯定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的作用 B . 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 指出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具有一定贡献 D . 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6. (2019·朝阳模拟)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人民用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这反映出(    )

    ①苏联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②计划经济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0高一下·卫辉月考) 改革写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行余量征集制,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养,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苏俄当时实施了哪一经济政策?
    2. (2) 材料二反映了苏俄当时实施了哪一经济政策?简要概括其实施的原因?产生了什么作用?
    3. (3) 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指出他“采取的措施”对美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4. (4) 结合材料回答,从以上经济政策的实施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 18. (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便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移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国有化的浪潮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 (4) 结合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 19. (2019·蓟州模拟)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 (3) 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