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由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组成
C.相对分子质量为602g
D.其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丙烷全燃烧至少需160g 乙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A.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可以使B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成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A<B
D.t2℃时,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填“>”或“=”或“ <”)
选项 |
物质 |
目的 |
主要实验操作 |
A |
CaO固体中混有CaCO3 |
除杂 |
加水溶解并过滤 |
B |
NaCl溶液中含有HCl |
检验 |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 |
C |
KNO3固体混有少量NaCl |
提纯 |
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
D |
羊毛、棉线 |
鉴别 |
|
A.A
B.B
C.C
D.D
砒霜—亦敌亦友,千年情仇
砒霸的化学组成为三氧化二砷,即As2O3。人们很早就发现雄黄(化学式为As4S4)和雌黄(化学式为As2S3)都是闪闪发光的黄色晶体,早期的炼丹术士就用这两种矿物来炼假黄金。可是,这两种物质在空气中加热不但不会得到什么黄金,反而会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作用转化为剧毒的砒霜。
由于砒霜的毒性大,历代重要的人物都很担心自己的食物中是否含有如此可怕的“魔鬼”。一种流传甚广的方法便是银针验毒。其实,在常温的条件下,银针并不能和砒霜发生反应,这种传统的验毒方法只是因为早期生产技术落后,砷的硫化物转化为砒霜的过程中硫元素无法完全除去进而和银生成稳定的黑色硫化银覆盖在银针的表面,从而让检验者知晓这食物里可能含有砒霜。
我们能否利用其性质为我们全人类带来福利呢?人们利用砷元素的毒性,使砒霜成为了一系列砷基杀虫剂、毒鼠药的优良原料。我国医学专家张亭栋教授开创性地研究了白血病的砒霜疗法,成为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砒霜尽管被人利用夺走了许多生命,但也同样救活了许多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我们相信,经过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仔细研究,合理利用,“亦正亦邪”的“凶善”砒霜一定可以被人类“驯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令我们的明天绽放新的光彩!
回答下列问题:
a.排水法
b.向下排空法
c.向上排空法
[提出假设]
猜想一:Al与Cu(NO3)2溶液先反应,与AgNO3溶液后反应
猜想二:Al与AgNO3溶液先反应,与Cu(NO3)2溶液后反应
猜想三:。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把铝片插入含少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 |
|
猜想二正确 |
[交流与讨论]若实验后所得溶液为无色,则溶液中一定含有。
[提出问题]NaOH固体与CO2是否反应?
[实验探究1]迅速将NaOH固体用研钵磨成粉末状,用干燥矿泉水瓶收集一瓶纯净的CO2。将2g左右的NaOH粉末倒入装有CO2的矿泉水瓶中,立刻盖紧瓶盖,迅速上下振荡,矿泉水瓶逐渐变瘪,内壁有水雾出现。
将NaOH固体用研钵磨成粉末状,目的是。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配成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②继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
① ②产生蓝色沉淀 |
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反思与评价]将NaOH溶液倒入充满CO2的矿泉水瓶中,矿泉水瓶也会逐渐变瘪,但据此却不能判断NaOH溶液与CO2反应,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