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3阅读理解

更新时间:2020-10-16 浏览次数:284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课内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①未如柳絮风起

      ②尊君在

      ③陈太丘与友

      ④元方入门不

    2. (2)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太丘舍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B . 下车引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 . 君与家君期日中  与儿女讲论文义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4. (4) 对课文相关内容理解的选择题。

      ①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 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5)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②《咏雪》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诲知之乎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③则不

      是以谓之文也

    2. (2) 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是 以 谓 之 “文” 也

      ②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 (4) 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5. (5) 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 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田子为相 , 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①为相:做宰相。②镒:二十两。③安:怎么。④对:回答。⑤治官:做官。⑥事亲:侍奉父母。⑦馆:这里指家。⑧去:送还。⑨造:到……去。⑩就狱:接受处分。⑪贤:以……为贤。⑫说:通“悦”,为……感到高兴。⑬舍:通“赦”,赦免。⑭《诗》:这里指《诗经》。承承:谨慎小心。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

      ②下车

      ③三年归休

      ④非吾所欲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 (3) 【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4. (4)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 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上君子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陈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

    (选自《后汉书·陈寔传》)

    【注】①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县)人。②稽颡(qǐ  sǎng):叩头。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乃起整拂/有朋远方来 B . 呼命孙/曾 C . 之人未必本恶/其不者而改之 D . 以性成/学而时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视 君 状 貌 不 似 恶 人 宜 深 克 己 反 善 然 此 当 由 贫 困

    3. (3) 读完这个故事,你认为陈寔是个怎样的人?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论语·为政》)

    【丙】

        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由:即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②欹(qī)器:一种倾斜、很容易翻转的容器。③宥(yóu)座:“宥”同“右”,座位右边。

    1.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是

      ②思而不学则

      ③满则

      有满而不覆者哉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诲女知之乎?

      ②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3. (3) 【丙】文段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 (4) 这几段文字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和【丙】谈的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乙】谈的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该相结合。
  • 6. (2015七上·和平期中)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去后至  乃:

      ②元方入门不  顾:

      来奉迎  故:

      ④先一日  期: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 (3) 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那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二、现代文阅读
  • 7. 课内阅读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 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⑦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1) 课文以“散步”为题有何作用?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B .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 . 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是全文的一个线索。 D . 以散步这么一个小事情吸引读者,创设了一定的悬念。
    2. (2) 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
    3. (3) 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4. (4)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③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④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 (5)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6. (6) 阅读第⑦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发底下

    简 默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又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有删改)

    1. (1) 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2. (2) 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从加点字的角度)

      ②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从描写的角度)

      ③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从修辞的角度)

    3. (3) 找出文中与第⑦段“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又自鸣得意的秘密”中“秘密”相照应的句子。
    4.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这就是你——我喜爱的雨。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甲]

    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睛——脑海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很大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只需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禾苗出土的嗞嗞声,一曲清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

    夏天的雨可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他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他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昂扬的摇滚已经开始啦!然后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出场地照亮,他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弹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便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第二天,说不定你会依稀记得:昨夜风疏雨骤,雨声滴碎荷花声。

        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是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现在,我听着金色的雨声,仿佛听到了一个个新生命的啼哭,听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玉米,老师丰收了希望,而我们呢?我们又丰收了什么?

    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窗外冬雨的声音,那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乙]倾听了这些精灵带给你的天籁之音,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的、最美妙的心灵。

        [丙]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

    1. (1) 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2) 请根据第1段内容概括出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3. (3) 请结合文段分析第3段引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 (4) “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是原文中的一句话,请给这句话选出恰当的位置( )
      A . [甲] B . [乙]  C . [丙]
    5. (5) 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雨的不同韵味,抒发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感情?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1) 选文写了我三次看红莲,请仿照示例概括后两次看红莲的情况。

      示例:一看红莲:雨繁杂,天浓阴,我心烦闷,红莲亭亭花开满。

      再看红莲:雷声作,雨点忙, ,红莲欹斜无依靠。

      三看红莲:雨肆意,打荷叶,心受感动,

    2. (2) 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荷叶遮蔽雨中红莲,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表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B . “心中的雨点”指不能跟别人说的烦恼。 C . 取《荷叶·母亲》这个题目,指荷叶像母亲一样,保护着它的孩子莲花,同时用荷叶来形容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意. D . 最后一段用了抒情和议论表达方式,表达母亲对“我”的爱。
    3. (3) 根据上下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②文章展示了作者的心情变化,请写出变化过程。

       

      ③从文章中摘取一个词语概括“荷叶·母亲”的形象。

    4. (4)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从加点词运用角度)

      ②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从修辞角度)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金色花

        ①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②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③无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着阳光和空气。

        ④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⑤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⑦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⑧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⑨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淡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⑩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 (1) 根据④~⑦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①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②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2. (2) 根据③~ 段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所经历的四种变化。

    3. (3) 作者在第 段中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请根据③~ 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②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4. (4)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 12. 阅读《韭菜饺子》,完成小题。

    韭菜饺子

    徐立新

        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候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④躺在床上的父亲一听,立即明白,连说:“好,好。”然后迅速穿上衣服,下了床。母亲又说:“老头子,你动静小些,别吵醒了娃,他明早还要走呢。”

        ⑤父亲再次“嗯”了两声,然后别上一把菜刀,悄悄打开大门,出去了。

        ⑥此时,正是初冬的深夜,外面很寒冷。

        ⑦父亲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门,借割他们菜园里的韭菜,冬日,菜园里韭菜很少,好在敲了数十家门后终于找到了。

        ⑧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都离村子很远,加上夜路不好走,等父亲割完韭菜回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⑨接下来,两位老人开始择韭菜,把两斤多韭菜择完、洗净后,差不多已经是凌晨了。

        ⑩接下来是擀饺子皮,然后包馅。这一切如果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完成,不需要太长时间,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完成的——两位老人怕开灯惊扰了儿子的好梦。

        ⑪这一切都做完是凌晨3点多,两位老人想了想,还有一会儿得煮饺子了,干脆别睡了,给儿子烧点儿热乎的水,这样,他一起来就有热水洗脸。

        ⑫5点30分,儿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了,儿子从睡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便隐约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这香味越来越浓,最后在厨房里达到了鼎盛——一大锅韭菜饺子在翻滚呢。

        ⑬ 看到儿子,母亲连连说:“娃快趁热吃了吧,你最喜欢的韭菜饺子,吃过再刷牙。”“是呀,先吃,先吃。”站在一旁的父亲帮母亲的腔,并立即将饺子盛进碗里,双手递到儿子的面前。

        ⑭ 儿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父亲和母亲就当真了,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为了饺子一夜未眠。

        ⑮ 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2) 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3. (3) 文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对父母?请简要概括。
    4. (4) 文中最后一段写到“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儿子想哭的原因有哪些?
    5. (5) 读完选文后,你的内心一定有所感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陈柏清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的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地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被无限拉长。心里稍稍感觉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散文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选自《思维与智慧》)

    1. (1) 本文按顺序以为线索行文。
    2. (2)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笑着离开的母亲,内心有几分喜悦。 B . 十七岁时夏末秋初的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我”虽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C . 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我”稍稍感觉酸涩,又觉无聊。 D .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离世,“我”的内心痛苦沉重。
    3. (3)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 (4)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被无限拉长。(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 (5) 本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
  • 14. 类文阅读

    无言之美 张楑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摘自《感动人生》)

    1. (1) 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 (2) 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3. (3) 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粗的“另一种美丽”?
    4. (4) 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
  • 15. (拓展阅读)

    第一次收快递的母亲

    邓迎雪

        夏日午后,母亲正在稻田里拔草,口袋里的手机忽然响了。

        “是王翠花吗?”电话那边是个陌生的声音。母亲愣了一下,才想到是叫自己。

        “王翠花”是她的学名,这个名字最少有三十多年没被叫过了,最后一次被叫,大概还是在城里当临时工的时候。再往后,她因为孩子小没人照顾,从厂里辞工回乡,一直在乡下务农,这个名字也渐渐被人淡忘了。

        母亲连忙答应,电话那边又说:“有你一个快递,快来拿吧,我在镇中学门口。”

        “好哩。”母亲喜滋滋地回答。

        前两天,儿子说给她寄了两盒点心,近期要留心电话。她当时嗔怪儿子乱花钱,其实内心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看来现在是寄的东西到了——这还是她平生第一次收快递,心里不免有些小小的新奇和激动呢。

        母亲在溪水边洗了洗泥手,然后加快脚步,往小镇中学赶去。

        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里,母亲灰灰的身影努力向前疾走。因为走得太快,她花白的头发在风里飞扬起来,额上细密的汗珠纷纷摔落在夏日熏热的风中。

        好在稻田就在小镇边上,不到十分钟,母亲就到了镇中学门口。那是一个好大的纸盒,抱在怀里沉甸甸的。母亲把纸盒抱回家,小心翼翼地打开,原来是两盒包装精美的山药酥。她取出一块,轻轻咬一口,一种甜香的滋味在心里四溢开来。

        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孩啊,快递收到了。”儿子问:“味道怎么样?喜欢不喜欢?”母亲轻描淡写地说:“还行吧,和刚出锅的烤焦的烧饼差不多,以后别乱花钱买东西了,你在外边要照顾好自己。”

        儿子对母亲的回答有点失望,那么好吃的点心怎么能和烧饼相提并论?他还以为母亲会赞不绝口呢。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演员。儿子不知道的是,母亲收到那盒点心,心里有多欢喜,一块山药酥拿在手里都不舍得立即吃完,还有那个精致的盒子,她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后来,点心被母亲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只要扫上两眼,她就觉着很幸福。

        儿子给母亲的关爱,哪怕像芝麻一样小,但在母亲眼中,那“芝麻”分明就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幸福着她渐渐老去的岁月。

    (有删节)

    1. (1) 母亲第一次收到的快递是什么?对母亲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温馨提示:快递到来的意义可以从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中去分析、思考)
    2. (2) 文章第三段文字属于(记叙顺序),作用是。(温馨提示: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及补叙,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判断)
    3. (3) 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她花白的头发在风里飞扬起来,额上细密的汗珠纷纷摔落在夏日熏热的风中。

    4. (4) 阅读文章末尾的画线句,写出你的阅读感悟。(温馨提示:重点从“芝麻的爱”与“闪亮的珍珠”的不对等上思考作答)
  • 16. 课内精段阅读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1) ,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2)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 (1) 在下边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①A.跳动   B.激荡   C.回旋    D.徘徊

      ②A.启示   B.启事   C.启蒙    D  . 启发

    2. (2) “我”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
    3. (3) “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句中提到的这种眼光是指什么眼光?
    4. (4) “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5. (5) 在这一天里,“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请你具体说说有什么变化?

      转变前转变后

    6. (6)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 17. 阅读课文“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成下面的题目。
    1. (1) 试用简洁的语言给所选的文段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 (2) 你认为“我”不能理解“水”的原因是什么?
    3. (3) 选文中的“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4. (4) 通过阅读选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高明在何处?
  • 1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迟来的雪

    鲁先圣

        一个冬天都没有一场雪。不论见到谁大家都在问:什么时候下雪啊?可是,不论人们怎么望眼欲穿,雪迟迟没有来。

        快过完腊月,到了年了,人们猜测:俗语说干冬湿年,过年应该下雪了吧?可是,天气预报告诉大家,春节期间是晴好的天气,雪还是没有一丝影子。

        很多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大家想,也许,这个冬春就没有雪了。

        但是,就在这样的时候,在马年刚刚开始行程的第六天,农历的初六,雪静悄悄地飘然而至了。

        第一场雪都是这个样子的。开始的时候,人们以万分的惊喜欢迎它,多半年没有见到它的身影了,人们像期待着一个老朋友一样盼望着与它重逢。但是,它却总是像捉迷藏似的,很羞赧地躲藏在云层的后面,躲藏在树梢的上面,躲藏在阴冷的屋角里。可是,当你不经意之间,它又铺天盖地而来,飘飘洒洒,迅速弥漫了天地之间。

        在济南生活了20多年的光景,每年的第一场雪,我是一定不会错过的。而今年城市迎来的第一场雪,又有特别的意义。一个冬天没有下,开春就是一场漫天大雪。雪悄悄地下了一整夜,早晨醒来推开窗子,窗子上、树上,到处是厚厚的积雪。我即刻叫醒妻儿,赶快下楼去赏雪。可是我又想,楼下的这样一点空间,哪里有天地弥漫的雪景啊,雪的壮观,雪的景色,都是在漫无边际的旷野里。

        没有任何异议,三口人决定开车去城南的旷野,去山坡,去湖边。

        过了外环路,就是漫无边际的旷野了。我们全然没有了刚刚下楼时的畏缩,眼前白雪皑皑的万千景色,让我们迅速丢掉了所有的矫饰和矜持,冲出车子,在那白色闪光的雪地上来回地奔跑起来。路边、山坡上的树和冬青,都变成一个个蘑菇或雪人。我欣赏着远山那洁白的妩媚,妻儿打起了雪仗,旷野的上空不时传来他们激动的呐喊。

        然后,我们去湖边,沿着湖岸的公路前行,慢慢欣赏着这里的宁静。在这样的雪天,是一定要看看宁静的湖水的。当四周的山峦都被大雪覆盖,湖水却比往日更加澄澈。这样的时刻,它俨然是一个思考着的哲学家。

        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完全陶醉在银白色的旷野里。当我们返回的时候,街道上的积雪已经打扫干净,城市里的雪景总是短暂的。

        但是,对于我来说,每年的第一场雪,都是一件大事,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奇的事件。你在平常的世界里进入梦乡,可是,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却处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样的神奇能不让人感到万分震撼吗?而且,这一切都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完成的,而是在我们熟睡的时候,无声无息的,一点一点慢慢飘落下来。

        想到这些,你能够不相信造化的神奇,不折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5日)

    1. (1) 文中作者描绘出了马年第一场雪的特点,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2) 文章开头连续三段写“没有雪”,有何用意?
    3. (3) 自选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为什么说每年的第一场雪“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奇的事件”?
  •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 (1) 老舍是语言大师,用词贴切而有情味,请结合上下文,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中的“特别”一词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2. (2) 作者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小雪的“妙”处?请简要分析。
    3. (3)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本文作者浓情绘景,使景物有了生命和韵味,请举一例简析。
  •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批注①: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批注②】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批注③】

    1. (1) 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请你仿照第一段后的批注,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给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加上恰当的批注。
    2.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密密地斜织着。

三、诗歌鉴赏
  • 21.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2. (2) 前三句用九个偏正关系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3. (3)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之情。
    4. (4)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B .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C .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思乡之情并非主要。
  • 2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 (1)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
    2. (2)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23.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首联中的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2. (2)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正”,
    3.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4. (4)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 .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 .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 .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 2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观察上图,根据你阅读本诗的体验,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看到上图的感受。
    2. (2)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观沧海》后,对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后,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 . 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 .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诗人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 .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3. (3) 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海”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
  • 25.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①帘栊:竹帘与窗户,或窗户上的竹帘。②飞红:落花。

    1. (1) 画线句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
    2.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2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7.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的繁华。 B . 全诗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以个人遭遇折射安史之乱前后的变迁。 C .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遇见朋友时的欣喜之情。 D .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 (2) 清代黄生《杜诗说》评价此诗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落花时节”一语“三”关,除了自然景色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两层意思?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