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

更新时间:2020-10-29 浏览次数:12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8·浙江选考) 清代有《都门竹枝词》写到:“鼠尾钉头力不坚,竖觕(粗)横细四方肩。逢人便说欧公体,糟蹋欧公太可怜。……但将二两银交去,看戏何须问主人。谱得燕兰韵事传,年年岁岁出新编。……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閧(哄)传四喜班。”据此判断(    )

    ①京剧艺术的特点已经形成

    ②徽戏进京为京剧形成助力奠基

    ③戏曲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该竹枝词折射出“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 (2019·海南) 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A . 南北朝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元朝
  • 3. (2019·海南模拟) 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图1),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 )

    A . 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 B . 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 C . 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 D . 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
  • 4. (2019·昭平模拟)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色”表示( )
    A . 忠勇正义 B . 奸诈狡猾 C . 凶狠残暴 D . 铁面无私
  • 5. (2024高二下·什邡期中)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 .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6. (2019·烟台模拟) 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问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   )
    A . 宋词 B . 元曲 C . 明清小说 D . 京剧
  • 7. 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原因是(    )
    A . 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 . 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 . 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 . 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 8.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是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应表示(    )
    A . 忠勇正义 B . 奸诈狡猾 C . 凶猛残暴 D . 刚直果敢
  • 9. (2019高二下·瓦房店期中) “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
    A . 《离骚》 B . 《窦娥冤》 C . 《子虚赋》 D . 《水浒传》
  • 10. (2019高二下·揭西期中)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京的时间是(   )
    A . 唐朝贞观年间 B . 明朝洪武年间 C . 清朝乾隆年间 D . 民国时期
  • 11. (2019高二上·中山月考) 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反映了中国戏剧(   )
    A . 时空自由的特点 B . 表演受限制于舞台 C . 内容丰富文武兼备 D . 象征虚拟的表意性
  • 12. (2019·全国Ⅰ卷)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 13. (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讲:“在我们学戏以前,青衣、花旦两工,界限是划分得相当严格的。”青衣必须是“抱着肚子唱”,“直到前清末年,才起了变化。首先突破这一藩篱的是王瑶卿先生,他注意到表情与动作,演技方面才有了新的发展。”这反映了京剧艺术(   )
    A . 重视表演的规范性 B . 虚拟性动作被取消 C . 融合多种艺术手段 D .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 14. (2019高二下·泉港月考)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 .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 .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 15. (2019高二下·平湖月考)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对昆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有(    )

    ①魏良辅    ②梁辰鱼    ③柳永    ④关汉卿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6. (2019高二上·三水月考) 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
    A . 科学技术 B . 市井文化 C . 佛道文化 D . 外来文化
  • 17. (2019高二上·三水月考) 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B . 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 . 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 . 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 18. (2019高二上·三水月考)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 . 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 . 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 . 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 . 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 19. (2020高二上·荆州月考) 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 C . 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D . 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 20. (2021高二下·杭州月考)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对昆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有(   )

    ①魏良辅        ②梁辰鱼        ③张野塘        ④关汉卿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21. (2019高二上·蕉岭月考)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
    A .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 民众群体更为广泛 C .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 .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 22. (2019高二上·蕉岭月考)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 . 社会生活因没有了纲常教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 .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扩大 C .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 .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 23. (2019高二上·蕉岭月考) 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屈原通过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
    A . 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 B .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 . 渴望国家富强的情愫 D . 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 24. (2020高三上·牡丹江期末) “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 . 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 . 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 . 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D . 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 25. (2019高二上·湛江月考) 以下是清代的戏曲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
    A . 教化功能 B . 娱乐功能 C . 程式化特点 D . 虚拟性特征
  • 26. (2019高二上·湛江月考)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 .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 27. (2019高二上·湛江月考)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
    A .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 唐代书法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 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 28. (2019高二上·湛江月考)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 C .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 传说相印证 D .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 29. (2019高二上·湛江月考)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 .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 .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 “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 30. (2019高二上·湛江月考)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 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19·江苏) 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1. (1) 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

      思想内涵

      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重新编演后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 32. (2019高二上·湛江月考) 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 (2) 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 33. (2017高二上·山东开学考)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近年来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美的极致。他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二:(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画上题字并有章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四: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江其虎、管波一行四人就“中国京剧走向世界”这一主题接受现场访谈时说:“中国京剧在国际上广受欢迎,只要增强文化自信,包括中国京剧在内的中华文化精粹完全可以走向世界。”


    1. (1) 概述东晋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 (2) “高雅文化”锚点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探究其形成原因。
    3. (3) 材料三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4. (4)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结合材料四,分析当代的京剧艺术应如何发展。
  • 34. (2017·石家庄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形或以来出现了众多名伶大师。其中表演艺术最代表性、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当属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个行当剧目。他尊重传统,大胆革新,在京剧艺术的唱法、念白、做功身段、武打、表演、伴奏乐器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与创造。1913年首次到上海演出,使很快风靡了整个江南。1918年后,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梅兰芳也是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曾三次赴日、一次赴美、四次赴苏进行演出,获得盛誉。这些活动传播了京剧艺术,增进了国际友谊,更使京剧跃入了世界戏剧之林。在抗战时期,他排演了唤起爱国精神、伸张民族正义的剧目。北平沦陷后,他罢歌息舞蓄须明志,虽然生活极度困难,但他决不为敌伪登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摘编自1961年10月刊《戏剧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兰芳开始走红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梅兰芳。

  • 35. (2012·海南)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博学的商族后裔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