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前者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观点
②后者错误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两者观点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回答
④两者观点决定着各自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③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①柏拉图哲学的基石坚持了正确的方向,但没有科学依据
②柏拉图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③在哲学的基本阵营上,柏拉图站在唯心主义这一边
④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是正确的,但认识论是错误的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世界是理念的种子 ③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①反映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②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①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
③客观地看待事物 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①射电望远镜是对宇宙的能动反映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科研人员的认识发展是无限的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②事物的状态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存在就是被感知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与物质相互分离
③二者都有唯心主义倾向,都坚持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以主观精神为唯一的实在
①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②精神生于 道,形本生于精
③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④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①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辩证法的思想
材料二 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 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上述材料的三种观点各自属于哪一个哲学思想?
材料二:西晋时期的思想家傅玄认为:“心者,万物之统也。”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哲学家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
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严峻形势,我国对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该政策在试点实施的过程中遇冷,有些地区的生育率不但未升反而持续出现负增长。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两孩政策。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注重人口质量的增长。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优化生育”这一新提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意味着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的旧时代即将落幕,优化生育和人口优化的新时代即将开启。优化生育的内涵至少包含了生育决策的优化、生育过程的优化和生育结果的优化。为此,需要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系统完整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认识。
中国哲学的物与西方哲学的 thing,其差别在于,西方之 thing的根本由物质构成,中国之物的根本由气构成,物内蕴着气。
材料—: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曰:“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气成为宇宙运动的原发点。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讲,中国的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即中国宇宙的根本性。
材料二:在气的宇宙中,具体之物与宇宙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气的关系。具体事物由形气构成,但根本是气。气成就了中国宇宙的整体性。由于具体之物的气与宇宙整体的气内在关联,人可以通过前者而认识到后者。孟子的“尽心知天”,庄子的“以天合天”都建立在这一“通天下一气”(《庄子·知北游》的基础之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年谱》,同样建立在人之气与天之气的同一上。由气而来的宇宙的整体性,让中国哲人深深感到宇宙的可把握,因此对天人合一充满了文化的信心。
当人们仰望浩瀚无边的星空时,人们会不自觉的问道:“美丽的嫦娥真的存在吗?每月的农历十五天上为何一轮圆月挂在梢头?”人类对于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满足,还想要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追求无穷无尽的宇宙尽头,而这一切催生了航空航天业的发展。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地球,并绘制了一副月面图。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第一次完成探测器硬着陆月球,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探测器零距离认识地球。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陆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登月活动,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为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2016年,中国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拍摄的全部图像数据,其中包括数以千计此前从未被公开过的高清彩色月面图像。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通过中继卫星通信。嫦娥四号将对月球背面环境进行研究,对月球背面的表面、浅深层进行研究,进行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等。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分析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带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