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人
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①这有助于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推动社会进步
③制度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推动作用
④它是遵循社会基本规律、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①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高瞻远瞩,善于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③顺势而为,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④以人为本,以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根本立足点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造安全“防火墙”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利
④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①社会意识变化是对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的调整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①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②能调动人们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③能摆脱物质条件的制约,促进思想进步 ④能促进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
①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能起到巩固和促进作用
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①辩证否定和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
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在社会变革中具有决定性力量
③当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④我国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从自发到自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④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整生产关系
③变革社会的实践具有能动性特点
④变革上层建筑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①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根源于实践的社会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
③银企间既对立又统一, 有利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④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①艰苦努力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
③要战胜疫情仍然需要全国人民努力“答题" ④经历艰辛和曲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①把群众需求作为衡量社会治理工作的根本标准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群众合理诉求
④自觉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④把维护群众意愿作为理想追求的根本出发点
①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主体力量
②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
③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④人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发展的奋斗中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事异时移,法随时变。这是一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民法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与时俱进,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加强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权利的保护要求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编纂民法典作为重大立法任务,民法典立法大幕开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大到国家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小到高空抛物、“套路贷”、霸座、手机APP收集信息、网络虚拟财产等,几乎所有民事权利保护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编撰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识,要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还需要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和实施,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1949年10月,当时的右玉县委书记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向风沙宣战的发展思路,就此拉开了绿化右玉大地的序幕。7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充分发挥智慧才干,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树木成长规律,摸索出了一些土洋结合的科学造林方法;从外围到中心,层层治理、逐步设防,在黄沙洼上营造大片林,阻挡了风沙前进的脚步,创造了树进沙退的绿色奇迹,书写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单纯种树已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右玉县委领导班子集中群众智慧,提出农林牧副同步发展的理念,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右玉县最具优势的经济发展推动力。
2020年5月,习近平在山西省考察时指出,要发扬“右玉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2019年10月28-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标定方向、描绘蓝图。
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从改革开放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几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地位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时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现阶段我国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调研,高度评价余村下定决心关闭矿区、全面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对村民说,余村现在已经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要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芝麻开花节节高。
15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引与基本遵循。
◆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贡献
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是行动和成绩的贡献。从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实施到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从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将绿色发展合作计划纳入中非“八大行动”,中国同世界各国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局面。面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考题,中国以身作则进行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在阵痛中前行;面对以邻为壑的零和博弈思维,中国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过政策对话、人员培训、平台搭建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
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是理念和经验的贡献。共享单车、光盘行动等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库布其、三江源等生态样本的成功经验,生态补偿、环保督察等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中国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