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②都是彭德怀指挥领导的
③都是八路军组织发起的 ④山西都是主要战场
①辛亥革命 ②新文化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①红军长征经历了四渡赤水河、过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
②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③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④长征的胜利,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
材料一: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材料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并非偶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在晚清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许多爱国者一直比较羡慕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富强,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正在中国对现实不满意,对未来又茫,却又苦于探索的时刻,在中国的北方,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断的希冀和选择。
——改编自胡献忠《“五四”的百年沧桑与青年的历史担当》
材料二: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松花江上》
材料二: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材料三:《祭黄陵文》节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越数千年,强邻蔑德。……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民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材料一:本厂购用官机,乙亥(1899年)开始只有两万锭,甲辰(1904年)增二万锭,乙卯(1915年)又增两万六百锭。……自甲寅(1914年)起,配换出纱紧要部分之机件,变更棉条,每日纱数增至百一十箱。
—张謇《大生纺织公司二十年纪念开会词》(1917年)
材料二:
材料三:大生则每纱一箱,须亏一箱之本;每纺一日,须负一日之累,不能逃当然受困之公例。
—张謇《致吴季诚函》(1925年)
—摘自绍初教育集团“溯源”碑
材料二:徐公树兰,蔡公元培,周公树人,徐公锡麟,志趋同道,学贯中西,先后在此共襄大举,奠定现代中学教育制度与实践之基。
—摘自绍初教育集团“溯源”碑
材料三:“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群体,绍兴人在继辛亥革命之后,再一次集体亮相,参与历史,而且几乎是主导甚至控制了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很少见,因此非常值得学术界和历史界的关注和探究。”
—《五四运动中的绍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