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第33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

更新时间:2020-11-04 浏览次数:164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0高一下·天津期末)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多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 B .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C . 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D . 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 2. (2020高二下·青铜峡期末) 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
    A . 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 . 现有人口数量密度 C .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 . 人口性别比例
  • 3. (2020高二下·盐城期末) 下列选项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 . 均匀分布 B . 蛇被鹰捕食 C . 初生演替 D . 种群密度
  • 4. (2020高三下·六安月考) 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
    A .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 B . 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 C . 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 5. (2020高三上·怀宁月考) 对某一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稀释10倍,然后滴入血细胞计数板(1mm×1mm大方格)中观察, 发现一个小方格内(1个大方格含有400个小方格,且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的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
    A . 2×106 B . 2×108 C . 2×109 D . 2×1010
  • 6. (2020高二下·滁州期末)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成衰退型 B . 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 .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时的操作是:振荡试管→滴培养液→盖盖玻片→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D .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 7. (2020高二下·安徽期末) 科研小组为研究不同密度、不同性比率对雌性小白鼠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性比率(雌:雄)

    54日龄雌鼠性成熟率(%)

    雌鼠|妊娠率(%)|

    幼鼠存活率(%)

    1

    度低密组

    1:1

    100

    75

    92.9

    2

    3:1

    1 00

    63.6.

    91.4

    3

    1:3

    100

    100

    79.3

    4

    高密度组

    1:1

    90

    70

    87

    5

    3:1

    80

    46.7

    71.4

    6

    1:3

    100

    70

    86.1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影响54日龄雌鼠性成熟的因素是性比率 B . 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无明显差异 C . 第5组的低妊娠率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 D . 种群内雌鼠多时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
  • 8. (2020高二下·重庆期中) 如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 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会影响② C .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 春运期间,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 9. (2020高二上·张家界期末) 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
    A .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 . 种群的年龄结构 C . 种群的性别比例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
  • 10. (2019高三上·安平月考)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 11. (2020高三上·怀宁月考)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B . 调查得到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 若甲地内蒲公英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调查其密度时,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D . 先对每个样方中蒲公英计数,求出所有样方的均值,除以样方面积即为种群密度
  • 12. (2020高二下·青铜峡期末)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 50只灰仓鼠,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过一段时间,在同一地点捕获了 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
    A . 50 只 B . 200 只 C . 400 只 D . 100 只
  • 13. (2019高二上·佛山期中) 研究者对本地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 , 对初次捕获的田鼠进行统计、标记后放归,7日后进行重捕,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见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2

    52

    28

    24

    重捕

    50

    10

    32

    18

    A .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30只/hm2 B .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约为10:7 C . 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 D .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再次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低
  • 14. (2020高二下·南昌期末)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种群的数量变化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 若某种群的死亡率增加,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C . 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大而降低 D .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 15. (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 浙江某地乌鸫连续 1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第 1 年乌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B . 第 3 年和第 9 年的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C . 第 6 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 D . 乌鸫种群数量受气候、病原体和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 16. (2020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如图表示人工鱼塘中某种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大于1 B . ab段时幼体所占的比例大于cd段 C . 影响cd段波动的因素可能是环境温度变化、食物来源变化、生存空间有限等 D . 图中曲线对应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增长曲线
  • 17. (2020高一下·洛阳期末)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 . 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对害虫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 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 18. (2020高二下·丽水期末) 甲、乙为两个不同的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乙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t1~t3 , 甲与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B . t2时,甲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 C . t3时,甲与乙种群的死亡率相同 D . 若乙种群在t4时有部分迁出,则其K值会减小
  • 19. (2020高三上·怀宁月考)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 .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 20. (2019高三上·杭州月考) 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 .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 .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 . 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二、综合题
  • 21. (2017高二上·辽源期末) 如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 (1) 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B;C
    2. (2) 种群C的密度会 ,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 . 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填代号).
    3. (3) 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填代号).
  • 22. (2020高三上·景德镇月考)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 (1)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2. (2)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3. (3) 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

  • 23. (2020高三上·怀宁月考) 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

    1. (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 (2) 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 (3) 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4. (4) 提高种群的K值,可采用的措施,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 (5) 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 , 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这种数量增长形式称作型增长。而实际上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家鼠的数量增长往往呈现出型曲线。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 24. (2018高二上·杭锦后旗期中) 某研究所对两个生态系统进行了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 (1)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若不考虑食物因素,下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

    2. (2) 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食物条件和。该红树林曾经被人类过渡砍伐后,后来由于人类加以保护,使该红树林群落中的大量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增多,从群落的演替角度分析,该演替为
  • 25.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

    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15

    25

    15

    15

    第三步:用小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并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2. (2)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3. (3) 若该同学的操作合理,按照他的操作后记录的数据却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
    4. (4) 如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①、②、③和④分别对应组的结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