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 | 尿液 | 胃液 | 血液 | 汗液 |
pH | 4.7~8.4 | 0.9~1.5 | 7.35~7.45 | 5.5~6.6 |
根据上表可知,在正常情况下( )
颜色 | 红 | 橙 | 绿 | 蓝 | 紫 |
pH范围 | 1~3 | 4~5 | 6~7 | 8~10 | 11~14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40 | 90 | 10 | 3 |
反应后的质量/g | 12 | 19 | 10 | 待测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方法 |
A | 氮气 | 氧气 | 木条,点燃 |
B | 稀硝酸 | 稀盐酸 | 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
C | 稀盐酸 | 稀硫酸 |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
D | 氧化铜 | 铜粉 | 空气中灼烧 |
1 |
空气 |
NH3 |
CH4 |
HCl |
O2 |
密度/g•L-1 |
1.293 |
0.771 |
0.717 |
1.629 |
1.43 |
溶解性 |
—— |
极易溶 |
难溶 |
极易溶 |
难溶 |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 1:不相等;猜想 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
乙组 |
|
实验方案 (反应后略) |
| |
实验现象 | ⑴ |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
结论 | 猜想 1 正确 | 猜想 2 正确 |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优化装置】⑴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图所示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
【提示信息】2NaOH+CO2═Na2CO3+H2O
【提供信息】钠原子和钾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分别为:
实验Ⅰ |
实验Ⅱ |
实验Ⅲ |
|
实验步骤 |
| ||
实验现象 | 溶液变红色 | 左边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产生白色沉淀 |
实验结论 | 碳酸钾溶液显性 | 碳酸钾能与稀盐酸反应 | 碳酸钾能与氢氧化钙溶 液反应 |
①碳酸钾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某些酸和反应;
②碳酸钾与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相似:
③从微观角度分析,二者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和含有相同的.
【材料准备】取三份质量均为 2g 的二氧化锰分别催化 40mL 溶质质量分数为 10%、2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实验后回收二氧化锰,并分别标为 A、B、C;另取多次催化分解 10%过氧化氢实验后回收的二氧化锰,标为D。
【实验步骤】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取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 0.5g,加入锥形瓶中,再加入 10mL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过氧化氢溶液, 记录收集 120mL 气体所需的时间。
③再分别取 A、B、C、D 组二氧化锰各 0.5g,重复上述实验。
④多次实验取平均值,记录数据如下:
组别 |
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 |
A |
B |
C |
D |
收集气体时间/s |
17.9 |
23.2 |
27.7 |
32.3 |
37.8 |
NaOH 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20 |
20 |
20 |
20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11 |
6 |
2.8 |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