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1-01-15 浏览次数:1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0高一上·常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

    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一是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二是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处在每一个群体中心的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已”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编自肖瑛《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探索与争鸣》)

    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在中国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惠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今会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作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春秋时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别对待(歧视)。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以且必须废除。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

    材料三: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摘编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樊凡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成员以“情感取向”构筑起各种群体,就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B . 差序格局中的成员个体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来确定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 C . 材料二指出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因此包括乡土中国在内的中国社会都是差序格局。 D . 材料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关涉到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它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孝通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客观存在,同时他也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关系是可变的。 B . 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源自先天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受到地缘关系的影响。 C . 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 . 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
    3. (3) 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是( )
      A . 贾家的大观园,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 B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C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D . 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坑熟人”现象。
    4. (4) 对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观点,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
    5. (5)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对“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进行反思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0高一上·常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馄饨的夫妻

    张子影

    三十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个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騰腾,香气扑鼻。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

    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

    一碗馄饨九只,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

    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营生。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

    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在寒暑假期间,大人上班去了,孩子们没人带。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一只也不少地上下起伏。女人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

    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

    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

    大约上午十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

    他们没有孩子,大概是因为女人小时生病的缘故。

    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馄饨还是那样的馄饨。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出了什么事?

    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

    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

    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伤得厉害吗?我问。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反正以后过马路也只能慢慢走了。

    听了这话,我的心挺沉重。

    但是那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

    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

    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

    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

    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下高铁后,我对孩子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还是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路口添了大广告牌,那个摊车变成了小食铺。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

    明天早上来吧,我说。

    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孩子问我。

    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

    正在这时,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女人也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阿宝,来——

    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

    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男人轻声对女人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说明这是两个相亲相爱、性情温和的人。 B . 附近的大人和孩子,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碗馄饨,是因为夫妻俩身有残疾,摆摊不易,大家想尽力帮忙。 C . 文中反复写到九只馄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在汤锅里“上下起伏”,始终鲜香热乎,表现夫妻俩尽管遭遇巨变,但是生活依然充满色彩和滋味。 D . 小说以“我”为叙述人,将本是艺术的故事变为真实的生活。通过“我”的叙述,说明了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2. (2)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人年轻时“挂着男人的胳膊”往回走,后来“挽住男人的胳膊”往回走,用语细腻。挂与挽的变化背后,有不幸的遭遇,也有温暖的爱情。 B . 车祸是夫妻二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小说并未详写,仅仅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透露出来,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关。 C . 文中通过反复描写九只馄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在汤锅里“上下起伏”,始终鲜香热乎,表明了尽管夫妻俩遭遇巨变,但生活依然充满色彩和滋味。 D . 小说以“我”为叙述人,将本是艺术的故事变为真实的生活。通过“我”的叙述,说明了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3. (3) 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中画线句“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包含了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0高一上·常熟期中) 阅读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 , 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 , 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再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 .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 .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 .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制殿试及第者。 B . “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不与相争。 C . “宝元”是宋仁宗赵祯年号,古代的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 D . “致仕”即“至仕”,也即入仕,是古代官员进入仕途的含蓄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任射洪令时,不仅深得民心,还深得知州张雍好评。转任郭县时,射洪百姓拦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 . 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他受诏令迁州府到阳信,并果断地将余粮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C . 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宫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敢仗义执言。 D . 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皇帝问他君子小人是否都有朋党,他从公心出发,坦然回答皇帝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只是有为公为私的不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②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5. (5) 张士逊所说的“盛德事”是指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0高一上·新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所见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 . 颔联点题,同时点明时令。虽然不是写客观实景,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 C .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勾起思乡之念,又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 D . 尾联写国家遭逢战乱,家书难寄、与亲人音信不通,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五、情景默写
  • 5. (2020高一上·常熟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2. (2)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卒章显志,表现了不苟合于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处世态度。
    3. (3)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六、语用综合题
  • 6. (2020高一上·常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宿,不只是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出类拔萃 , 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地制宜 , 精心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

    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满意的体验。走进民宿,院内树影斑驳,怪石嶙峋,真是别具匠心。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①则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 , 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②还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消防设施等 , 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

    从长远来看,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宿集聚发展的地区,更要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 一拥而上,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 ),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1) 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出类拔萃 B . 因地制宜 C . 别具匠心 D . 急功近利
    2. (2) 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中两个引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B . 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得以实现,延长产业链条 C . 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D . 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得以实现,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七、语言表达
  • 7.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是一个“追赶者”。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许多惊人的创举。③从核技术到高铁,我们都已经接近和领先世界最高水平。④然而,在经历了快速追赶之后⑤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将直接取决于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⑥如何保持领先,⑦中国确实缺乏成功的经验来借鉴,⑧甚至有些以前遗留下来的惯式思维,⑨还会制约我们像一个真正领先者那样去思考。

  • 8.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9年12月16日15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这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和用户体验,为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

八、材料作文
  • 9. (2022高一上·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19年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献上了一段视频致辞,全程脱稿,发音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在搞科研之余,袁隆平还会练习小提琴,学跳踢踏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举办的“致敬大师”的主题座谈会,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