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2-21 浏览次数:16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以下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是(   )
    A . 纵横阖bǎi    女yuán    帖yù    永juàn B . 波诡云jú     敛jū      相liáo   稻shū C . 美轮美huàn  潭寺zhè   早shàn   水jì D . 蓊郁郁wěng  枕jiè      下juē    木chuán
  • 2.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李商隐常模仿杜甫,曾署自己姓名,作《杜工部蜀中离席》,成鱼目混珠之作。 B . 贾岛诗作,能使读者看不出修改痕迹,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蹴而就的样子。 C . 这幅画卷中的人物,呈现的风格虽不甚美艳,然而风鬟雾鬓 , 也是妙丽天然。 D . 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 谁个惩办要严,谁个处罚从轻,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少。 B . 威尔逊经过一年调研,改进部分设计,如今发硎新试 , 他对未来信心百倍。 C . 对于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凌空蹈虚 , 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 D . 面师胸藏锦绣,笔走龙蛇 , 看似随性泼愿,片刻间,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
  • 4.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
    A .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B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C . 姚鼐,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D .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代表作有散文《沉沦》《故都的秋》,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 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登泰山记》中“乾隆三十九年”中“乾隆”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 《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则指最后一天。 C .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 D .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对此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幽壑之潜蛟    ②孔子郯子    ③乌鹊飞    ④江陵

    ⑤明天南    ⑥上食埃土,饮黄泉    ⑦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⑧鱼虾而友糜鹿

    A . ①⑧/②⑤/③⑦/④⑥ B .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C . ①/②⑧/③⑥⑦/④⑤ D . ①⑧/②④⑤/③⑥⑦
  • 7. 下列各项中虚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绝壁之下    ②月出东山之上 B . 而:①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②小学大遗 C . 以:①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作《师说》贻之 D . 其:①皆出于此乎    ②何为然也
  • 8.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崖限道者(阻挡)

    ③举酒客(劝请)    ④见云中白若搏辅数十立者(稍微)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雾若带然(停留)

    ⑦而吾与子之所共(到………去)    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学习、研究

    A . ①③⑥⑧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③⑤⑦ D . ②④⑥⑧
  • 9.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意义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白露横江        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石苍黑色,多平方 , 少圜    ⑥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徘徊于斗牛之间    ⑧古之学者必有师

    A . 全不相同 B . ①②④⑧和现在意义用法相同 C . ③⑤⑦和现在意义用法相同 D . ②⑦和现在意义用法相同
  • 10. 下列各项中两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 B . ①而今安在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 ①凌万项之茫然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 ①多松,生石罅          ②不拘于时
  • 11.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 . 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C . 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D . 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 12.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人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B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 .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 . 《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二、情景默写
  • 13. 理解性默写。
    1. (1) 《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2. (2) 《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并作旷达状的诗句是:
    3. (3) 《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比喻渴望得到贤才。这两句诗是:
    4. (4) 《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
    5. (5) 《赤壁赋》中,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的两句是:
    6. (6) 《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后,猛然爆发出激越昂扬强音的句子是:
    7. (7)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8. (8) 《声声慢》中,写天气忽冷忽热,难以适应,也暗含了生活的变故令人忧喜不定:
    9. (9) 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意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此意思接近的两句是:
    10. (10) 《赤壁赋》中,侧面描写,表现了洞箫之声的凄切婉转,堪称神来之笔:
三、名著阅读
  • 14. 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填写下表,比较两种社会结构模式的差异。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一切价值以“已”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

    在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都是相同的,主张个人主义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团体界限分明

    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

  • 15. 请依据下列的主旨描述,写出《乡土中国》中所在篇名。
    1. (1) 《》: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2. (2)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
四、现代文阅读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这句话或许可借用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变有不变。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断裂,意味着死亡。堪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便是蜕为另外一种文化。唯有中国文化是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有不变的结果。有变才能发展,有不变才能维持其本来精髓。一成不变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呢?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往行还有哪一样是不变的?早在赵武灵王时已经胡服骑射了,早在汉灵帝时已经流行胡饭胡床了。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此谁变得都快。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且全都来自西域。不变的具体是指什么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双书·地理志》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尽管一变再变,但变到“道”就不再往下变了。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在中国都只是器。只有深层的心态文化才是道。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无论是孔子捶胸顿足的礼崩乐坏,无论是曾国藩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

    尽管中国的地理背景相对孤立,但数千年来仍然与东西洋都有着绵绵不绝的交往。与外来文化交流就要使中国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的结果往往是将外来文化同化于中国文化,而不是使中国文化同化于外来文化,同化的过程简直是不露痕迹。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第二特点是要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是貌似西化而实为“华化”,只是将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本土化为中国模样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远不是简单的“有容乃大”——这样说只强调容纳百川,而忽视其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难怪费正清因此而产生“冲击—反应”的模式——而是在同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或者可称之为“有变乃恒”。

    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至今还不敢就说十分清楚,恐怕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是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述而不作,是著书不如抄书。自认述而不作的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提倡著书不如抄书的是清代实学的开山祖,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大人物,但却都认为自己毫无创新,仅只沿袭成说而已。他们的思想或许表明了中国文化寓变于不变之中的特点。

    (选自周振鹤《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若没有发展,只能或成陈迹,或蜕为另外的文化。 B . 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变”。 C . 中国文化中的“道”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 D . “华化”是变人为己,将外来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同化为中国模样的状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先提出中国文化变与不变的论题,再逐层分析,最后点明变迁的基本方式并总结。 B . 文章第二段例举了孔子和曾国藩的感叹,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变的特点。 C . 文章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变迁特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 . 与偏向于“传承”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不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也未蜕化变质,源于中国人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 B . 文中有关文化变迁的观点,作者与他人表述不同,可能与作者的学术视角与取向相关。 C . 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不会据此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D . “述而不作”倡导者是儒家创始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
五、古代诗歌阅读
  • 1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初夏江村

    高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鳬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释】①高启:字学迪,明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胃丘乡同隐居时。②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 . 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 . 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点题,更见情趣盎然。 D . 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并不规范。
    2. (2)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六、文言文阅读
  •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乘,发自豫章。二月,次桑落洲,遣中记室参军江元礼以事江陵,承制加高祖鼓吹一部。是时僧辩已发湓城,会高祖于白茅湾,乃登岸结坛,刑牲盟约。进军次芜湖,侯景城主张黑弃城走。

    三月,高祖与诸军进克姑孰,仍次蔡洲。侯景登石头城观望形势,意甚不悦,谓左右曰:“此军上有紫气,不易可当。”乃以木笼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中,楼雉相接。诸将未有所决,僧辩遣杜期问计于高祖,高祖曰:“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今围石头,须渡北岸。诸将若不能当锋,请先往立栅。”

    高祖即于石头城西横陇筑栅,众军次连八城,直出东北。贼恐西州路断,亦于东北果林作五城以遏大路。景率众万余人、铁骑八百余匹,结阵而进。高祖曰:“军志有之,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今我师既众,贼徒甚寡,应分贼兵势,以弱制强,何故聚其锋锐,令必死于我?”乃命诸将分处置兵。

    贼直冲王僧志,僧志小缩,高祖遣徐度领弩手二千横截其后,贼乃却。高祖与王琳、杜龛等以铁骑悉力乘之,贼退据其栅。景仪同卢辉略开石头北门来降。

    荡主戴冕、曹宣等攻拔果林一城,众军又克其四城。贼复还,殊死战,又尽夺所得城栅。高祖大怒,亲率攻之,士卒腾栅而入,贼复散走。景与百余骑弃槊执刀,左右冲阵,阵不动,景众大溃,逐北至西明门。景至阙下 , 不敢入台,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高祖率众出广陵应接,会景将郭元建奔齐,高祖纳其部曲三千人而还。僧辩启高祖镇京口。

    (节选自《陈书·本纪第一·高祖上》)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B . 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C . 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D . 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祖,指陈高祖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曾率兵平定侯景之乱。高祖是他的尊号。 B . 表,给皇帝上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等。文中用作动词,指启奏,上表章给皇帝。 C . 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又可指京城。和“城阙”意思相近。文中指石头城建康。 D .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曲。借指军队或私人军队,也值部属、部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高祖善于因敌制宜。侯景利用秦淮河设防,防范周密,官军无计可施,问计高祖,高祖能够相机行事,谋划得当。 B . 陈高祖善于调动敌人。根据敌众我寡的形势,高祖分散部署,迫使叛军分散防守,从而取得战役的主动权。 C . 陈高祖善于出奇制胜。高祖派兵从后路拦截叛军,又亲率骑兵乘胜追击,击退了叛军的进攻。 D . 陈高祖作战勇猛。当叛军得势之时,陈高祖怒不可遏,亲自率兵攻击敌人,重新夺回城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僧辩已发湓城,会高祖于白茅湾,乃登岸结坛,刑牲盟约。

      ②乃以木笼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中,楼雉相接。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①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②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③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④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者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⑤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静和神秘。

    ⑥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鼓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⑦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⑧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⑨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⑩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原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元素太丰富了,随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⑪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⑫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问,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⑬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的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 . “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 . 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D . 作者通过写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的独特理解,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丰富了“天坛的柏树”的形象内涵。
    2. (2) 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④段作者写一棵独特的柏树的艺术手法。
    3. (3) 如何理解文章划线处前后两次写到的古柏“和天坛相配”?
八、材料作文
  •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2020年。经历了疫情、洪水的考验,中国的经济依旧坚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我们还成功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中说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读了上述材料,对于习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话语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思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