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记载 | 出处 |
孟春"毋覆巢,毋杀” | 《礼记·月令》 |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 《唐律》 |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 |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 ,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
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 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城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
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因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国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结合相关史实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选信息要有逻辑关系;论证需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清晰。)
材料 1853年日本被美国人迫使打开国门之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 1854年至1867年接连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断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以天皇亲政并介入改革为标志的后十年改革,维新官僚及时纠正失误,全面调整近代化政策,走出困境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在日本扎下根。
一宋成有《日 本明治维新前后的改革调整》
材料 平型关是山西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其中的乔沟沟底通道狭窄,大多只能通过一辆汽车,此处便是115师首长确定的伏击点。为打好这场仗,115师首长曾三次到平型关进行实地勘察。1937年9月23日上午,115师首长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并强调:“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役打响后,担任阻援任务的杨成武独立团两个营阻击日军约一个联队的进攻……二连一排排长带领十几名战士秘密地攀上一座悬崖,向日军甩出一批手榴弹,接着跳下隘口冲进敌营和敌人拼起刺刀。……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115师出师以来取得的首次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评价:“平型关大捷的胜利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对敌后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支持作用。”蒋介石在1937年9月26日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写到:“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
——摘编自纪录片《平型关大捷》文字版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宇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祖父为铃医,其父为当地名医。李时珍14岁中秀才,以后3次乡试未中,矢志医药,医名鹊起。先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正,后被荐为太医院院判。在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以往本草著作存在不少错误,立志编著一部新的本草著作。他以宋代著名药物学著作《证类本草》为蓝本,参阅了800余种相关文献,结合实地考察与临证实践历经30多年编纂而成。全书记载了1892种药物,纠正了以往本草学中的错误,以药类方,载方达1万余首,另附药图1000余幅。李时珍还创立了“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药物分类方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属可贵。他还对每味药物进行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对药物相关文献深入研究、考证和实际考察、临床应用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本草纲目》自1596年刊刻行世后,屡经再版,影响深远,不仅在国内流传,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其成就为世界所公认。
——摘编自王振国《中外医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