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评价 |
司马迁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李贽 |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
毛泽东 |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
英国学者柯文楠 | 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 |
孙中山 | 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
曾国藩 | 举中国数千年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
各省都督产生情况一览表(节选)
省别 | 都督 | 参与公推的群体 | 备注 |
湖北 | 黎元洪 | 革命党人、部分评议员及绅商代表 | 推举过程中有人提议革命时代当推军人 |
陕西 | 张凤翔 | 革命党人、新军 | 军政府长官初名为“全陕复汉军大统领” |
贵州 | 杨荩诚 |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 原推张百麟,张以非军人坚辞 |
山西 | 阎锡山 |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 本存在选举和推举不同意见,革命党人力主推举 |
作者 | 相关表述 |
李贽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黄宗羲 |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
王夫之 | 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
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材料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不是轻而易举地进行的。这种政策的转变在农民、工人中间乃至党内都遇到了明显的抵制。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械制造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而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国内寻找,从外国获取资金是不可能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苏联当局就把人民从半野蛮状态拖入现代文明:穿雪白的衬衫、知书达理、有热水、有电灯、有飞机、有电影娱乐,出现了“苏联人”的概念。
——摘编自陈爱茹《争论与选择:列宁、斯大林与党内反对派》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材料一 明治政府为了支付发展资本主义的费用,国家的财源唯靠农民的租税,“政府只得在地税上做文章'。明治政府于1873年7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主要是将过去的实物贡租改为以货币交付地税,由土地所有者缴纳,重新确认土地所有权。明治政府发给土地持有者的券,确认土地归个人私有,并可自由买卖,这样,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土地商品化和租佃契约化确立。
1861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国务会议批准的《农民改革法令草案》,法令包括17个文件,……对于土地,俄国政府这样规定,把全国分为三个地带:非黑土地带主要属于工业区,土地价值不高;黑土地带,地价昂贵;草原地带,地广人稀,以休耕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于份地不做明确规定,……在非黑土地带和黑土地带,当地主拥有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1/3时,即使农民份地没有超过最高标准,地主也有权实行割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对份地只有使用权。在不欠债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赎买宅园地,赎金额要同地主协商;至于买份地,则必须事先取得地主同意,赎金一般远远超过土地价格。
——摘编自余龙生、周振华《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材料二 在俄国,“要剥夺农民,不必像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那样,把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同样也不必用命令来消灭公有制。请你们试一试,超过一定的限度从农民那里夺取他们的农业劳动产品,那么,尽管你们用宪兵和军队,也不能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上!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