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颁布“解放”法令 ②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
③推行地方自治改革 ④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
将来能取代他们。……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这表明阿里
( )
①埃及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②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 ③盛行包税制 ④彻底消除了马木路克的势力
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
年份 | 1868年 | 1871年 | 1873年 | 1875年 |
地税 | 6.1% | 51.2% | 70% | 80% |
①彻底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 ②有利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③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④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
①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
②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
③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
④拥有相当财产的25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
材料二:在以后像德国、日本这样十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中,都可找到阿里推动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王秦《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三:1861年产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了阻碍,……但是它改变不了发展的方向,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列宁全集》第20卷
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