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名称 | 方法步骤 | 实验目的 | |
A |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 | 将叶片染色 |
B |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 滴加2滴碘液,摇匀 | 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 |
C | 观察蚯蚓 | 经常用湿棉球擦蚯蚓,保持体表湿润 | 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 |
D | 种子萌发时产生二氧化碳 | 将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 检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
组别 |
小鼠数量(只) |
处理方式 |
有炎症的小鼠数量(只) |
A |
10 |
灌喂未霉变甘蔗汁0.2mL |
0 |
B |
10 |
灌喂50%每变甘蔗汁0.2mL |
3 |
C |
10 |
灌喂75%霉变甘蔗汁0.2mL |
5 |
D |
10 |
灌喂100%霉变甘蔗汁0.2mL |
8 |
①立即上床睡觉休息
②采用科学的方法(如催吐法)进行自救
③迅速到医院救治
④拨打“120求救
资料1: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实验室制成了另外一些有机物。
资料2:1969年陨落在澳大利亚默契森林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另外,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①灭活或减毒的病毒可制成疫苗
②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病
③培养病毒可用已消毒的牛肉汁培养基
④某些病毒可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牛奶是蛋白质和钙的良好膳食来源, 也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的理想食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普通成年人每天应摄入 300 毫升牛奶或与之相当的奶制品。但有些人饮用牛奶后容易出现腹泻、胀气等现象,称为乳糖不耐受,阻碍了牛奶的推广。
乳糖是存在于人乳和牛乳中的一种糖类,在人体内被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之后,才可以被吸收。如果肠道中乳糖酶含量过少,乳糖则会被肠道中某些微生物利用,分解成乳酸、氢气和二氧化碳等,从而引起腹泻、胀气等症状。乳糖不耐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乳糖酶。控制乳糖酶的基因在婴儿时期“辛勤工作”,可以产生很多乳糖酶;断奶后就“收摊儿”了,产生的乳糖酶大幅度减少,消化乳糖的能力也随之降低。这种变化发生与饮食习惯有关。对于大部分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而言,断奶后多以含有淀粉等其他糖类的食物为食,乳糖酶就没什么作用了。其实原始人类都是乳糖不耐受的。直到 6500 年前,乳糖耐受的基因第一次出现在欧洲西北部。由于当地农业相对不发达,牛奶成了抵御饥饿的有力手段。所以,能消化牛奶的人就有了巨大的生存优势,乳糖耐受的基因也得以发扬光大。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比例仍然相对较高。为了减少乳糖不耐受的困扰,人们发明了各种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奶酪等,将其中的乳糖含量控制到人类可以承受的水平。另外,少量多次饮用牛奶、避免空腹饮奶等措施也能有效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