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三台县高中实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1-07-26 浏览次数:7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
  • 1. 1852 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 1848 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有具体的阐释。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后,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打碎旧国家机器作了详细的理论阐述。这说明( )
    A .   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B .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 C .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 . 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 2. 巴黎公社产生的社会环境,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 B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处于上升时期 C . 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 D . 普法战争激化了法国巴黎的阶级矛盾
  • 3. 1917 年 4 月,列宁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 年 10 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定通过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变化(    )
    A .   突出了阶级斗争必要性 B . 完成了革命性质的转变 C . 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D . 证明了革命具有残酷性
  • 4. 1948 年麦克阿瑟在一份声明中说:“占领和改造日本对美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在远东和日本植入了‘民主的种子’。”该言论表明(    )
    A .   美国出于经济利益占领日本 B . 美国对日改造具有冷战色彩 C . 远东和日本的专制历史悠久 D . 西方国家民主制度有优越性
  • 5. 1947 年美国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后,苏联也在同年与东欧各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并“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他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这促使(    )
    A .   欧洲国家的分裂对抗加剧 B . 美国遏制苏联的政策破产 C . 美苏冷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D . 苏联与东欧各国分歧消除
  • 6. 如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由 21 个国家的外长或大使在开罗为即将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拟定的入会条件(部分)

    1 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2 该国不该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

    3 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

    4 该国奉行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

    据此可知,这次召开的国际会议(    )

    A . 引发了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浪潮 B . 冲击了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 C . 促进世界各国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D . 主导建立了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
  • 7. 如图漫画《系在炸弹上的美国人权》,该漫画旨在(    )

    A . 揭露美国以人权为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B . 反映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不得安宁的世界局势特点 C . 唤醒各国人民抵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 D . 表达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强烈愿望
  • 8.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载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 精耕细作农业高度发达 C .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 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 9. (2018高三下·河北开学考)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
    A .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 10. 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1.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神宗实录》

    ②“宗庙之(指牛)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④“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周礼.考工记》

    A . ④①②③ B . ④①③② C . ④②③① D . ②④③①
  • 12.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   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   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B .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C .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 D .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13. 宋《梦粱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   者又开店矣。”可见当时的商业发展(    )
    A . 摆脱重农抑商约束 B . 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C . 突破时间上的限制 D . 打破了坊市间的界限
  • 14. 南北朝时期,“镇”作为军事据点被广泛设置。进入隋唐后,唐政府在镇上设置税务机构。宋代   出现了“市”“镇”并称。推动“镇”之职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B . 抑商政策的改变 C . 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 D . 社会经济的发展
  • 15. 某学者在研究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经济时,提出如下研究思路,你认为在①中最应该填写的是(    )
    A . 土地兼并严 B . 坊市制度被打破 C . 自然灾害频繁 D . 丧失北方产粮区
  • 16.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   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A . 汉代江南地区 B . 唐代关中地区 C . 宋代关中地区 D . 明代江南地区
  • 17. 明朝晚期,通过“丝银对流”航线,每年平均流入中国约 300 万两白银,流入总量约占美洲和日本所产白银的 1/3 到 1/2.材料中的现象(    )
    A . 表明明政府不再实行海禁政策 B . 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 得益于哥伦布对新航路的开辟 D .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18. (2021·菏泽模拟) “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这一做法(    )
    A . 有效地维护了实际的国家利益 B . 使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 C . 成功遏制了海上贸易走私活动 D . 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 19. 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患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   的海外贸易活动,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   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 . 破坏了沿海地区经济秩序 B . 禁绝了民间对外贸易 C . 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 D . 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
  • 20. 海洋走私从宣德年间开始一直和朝贡贸易相伴随,到成化年间愈演愈烈,沿海民众赴外洋“接买番   货”,将之运到内地售卖;朝贡使臣夹带私货进人中国交易,购置大量丝织品外销。据此可推知(    )
    A . 朝廷实行海禁十分合理 B . 海禁政策加剧海疆危机 C . 松弛海禁符合民间需求 D . 朝贡贸易导致海洋走私
  • 21. 明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户、军户、匠户等若干类别。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户籍世代   相袭,不得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 . 抑制土地兼并 B . 消除阶级差别 C . 发展商品经济 D . 加强社会控制
  • 22. 明初规定手工工匠入匠籍,在籍工匠以三年为班,轮流到京城服役三个月,名曰轮班匠。到明朝   中期,政府规定轮班匠可以银代役,称之为班匠银。班匠银的征收(    )
    A . 促进私营手工业发展 B . 解除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 C . 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D . 大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23. 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国进出口关税极低,进口的主要为棉布、钢铁、机械等,出口货物主   要为棉花、麻、茶叶土特产品,中国出口的质量很好的生丝价格远低世界其它地区的低级丝这反映出(    )
    A . 经济呈现半殖民化趋势 B .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 政府支持鼓励进口贸易 D . 进出口贸易被外商垄断
  • 24. 鸦片战争引发了我国社会经济层面的变化: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它客观上为新的工业文明在中国的出现拓展了空间。材料主要表明( )
    A . 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 近代工业开始占居主导 C . 外资企业控制中国市场 D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25. 如表是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贸易统计情况。导致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45

    1850

    1851

    1853

    输华商品总值(单位:万英镑)

    239.0

    140.0

    216.0

    100.0

    A . 自然经济的抵制 B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 . 洋务运动的开展 D . 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
  • 26. 某学者指出,晚清重商主义思潮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既有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重商思想为其奠定基础,又与先进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巨额逆差和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迫切愿望密切相关。据此推知,这一思潮(    )
    A . 使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B . 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 C . 适应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要求 D . 以瓦解自然经济为宗旨
  • 27. 轮船招商局开业之后,三年中洋船少装客货约银 492.3 万两;开平煤与日本煤竞争的第二年,天津由日本进口煤炭锐减为 5416 吨,1885 年降至 566 吨,到 19 世纪 80 年代末天津就不再进口洋煤了。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
    A .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 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 . 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 28.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下列洋务派的行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是(    )
    A .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 . 组建发昌机器厂 C . 倡导“实业救国” D . 建立上海轮船招商局
  • 29. 下表为 1894~1921 年中国机器进口增减变化表。这种变化说明:(    )
    年份 进口货值(千海关两) 占全国进口商品总值比重(%)
    1894 1120 0.69
    1913 8542 1.46
    1921 59051 6.15
    A . 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B . 西方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 . 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 . 主权丧失损害对外贸易
  • 30. (2020高三上·顺德月考) 据统计,到1860年止,外国在华设立的船舶、印刷、食品、制药等企业共有30余家,主要设在上海、香港、广州厦门、澳门等地。此外,外商还投资于航运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等。这些企业客观上 (    )
    A . 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 . 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 . 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 催生了中国的近代企业
  • 31. 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 192 家,投资总额 11943 万元;甲午战争后的 1895~1913年间,外资新建厂矿达 1366 家,其多数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 1021513 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B . 清政府鼓励吸引外资 C .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开矿设厂限制 D . 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
  • 32. 下图是近代中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商办企业资本统计示意图,商办企业资本额大幅增加的原因是(    )

    A .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B . 官僚资本的排挤 C .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D . 政府政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 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

    进入明代后,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民之米谷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成为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 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三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人张迁,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产粮中心的两次变迁, 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 (3) 材料三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 34.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19 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开设的资本在 1 万元以上的企业有 50 余家,投资总额合计470 万元。而 1895 年后 10 年间就设立了 650 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 1.4 亿多元,其中江苏 162 家,湖北 82 家,广东 54 家,四川 42 家,直隶 37 家,浙江 36 家,奉天(今辽宁)30 家,福建 22 家,安徽 21 家,山东 20 家,湖南 11 家,江西 10 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 (2)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 1895~1911 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主要历史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