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项 |
中原地区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东南沿海地区 |
其他地区 |
唐朝 |
73% |
11% |
6% |
10% |
北宋 |
63% |
17% |
10% |
10% |
南宋 |
6% |
26% |
65% |
3% |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三:1950年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四: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一: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就提出来了,当时经济问题的症结集中表现为企业效率的低下。因此政府提出要“搞活企业”,基本的思路是“放权”。197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随后各地各部门组织试点。1987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2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进一步推广承包制。但在承包经营之下,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依然存在,本来期望企业自负盈亏,结果往往是“厂长负盈、银行负亏、政府负责”。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一个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司法》,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法律依据。
——据萧冬连《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