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2 浏览次数:9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组
  • 1. (2021·天津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经济成就来之不易、成之惟艰,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并且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        。这是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国际舆论认为,中国“面对最恶劣环境交出最好答卷”,“在一场严重的大流行病令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一年中,中国的表现可谓是        ”,“这不是意外,更不是靠运气,它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艰苦卓绝的努力”。

    国际社会观察指出,中国经济能够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其蕴藏着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这也为全球打赢经济保卫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经验。世界瞩目,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        的决心,夺取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体现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体现在活力四射的厂房内,体现在街头巷尾的祥和的氛围里,也体现在     的繁华中。彭博社的报道认为,中国经济“V型”复苏是成功控制疫情、财政和货币政策带动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强调:“中国的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能促进经济恢复,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选自《人民日报》)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保护     出类拔萃     坚贞不屈     车水马龙 B . 保障     一枝独秀     坚贞不屈     川流不息 C . 保护     出类拔萃     坚韧不拔     川流不息 D . 保障     一枝独秀     坚韧不拔     车水马龙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关键在于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也为全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B . 中国经济能够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其蕴藏着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这也为全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C . 中国经济蕴藏着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关键在于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也为全球打赢经济保卫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D . 中国经济能够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其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这也为全球打赢经济保卫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选择题
  • 2. (2021·天津一模) 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

    四字句为主

    风、雅、颂

    商周时期的诗歌总集

    B

    乐府诗

    音乐性诗体

    贵族颂歌、军乐、民间乐词

    风行于汉魏六朝时期

    C

    律诗

    古体诗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开始盛行于唐朝

    D

    长短句

    豪放派、婉约派、山水田园派

    起于五代,流行于宋

    A . A B . B C . C D . D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3. (2021·天津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从文本细读出发,打通文本“内外”,构建合理有效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亟待完成的目标。

    针对当前的文学史教学现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说过,学生们往往能对文学史理论框架、文学概念和流行的学术话题侃侃而谈,而一提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却瞠目结舌,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

    在今天数字化的快速阅读时代,文本细读的所指和内涵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当我们面对浩瀚信息,获取知识包括文学作品固然比任何时代来得容易,却也身陷“信息爆炸”的困境。面对如此多的资讯和文本,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最终只会停滞在“奇观化”阅读的粗浅层面。日本学者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指出,“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承续文本细读的精神资源,由浅阅读,泛阅读走向深阅读,也就成为当下文学阅读的重要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本细读既包含了文本内部的专业文学阅读,也指向新媒体语境中“流水化”阅读的深阅读内涵。如何汲取和传承当代中国文学文本细读的资源,应对当下阅读形态和方式的变化,重建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路径,是当代中国文学阅读和研究应该直面的问题。

    ((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只会停滞在阅读的粗浅层面》)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理论被引入中国,因其异质文化和特有的局限性,很快被冠之“形式主义”的帽子被其他新潮理论所取代,但新批评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本细读。

    以往人们对文本细读的质疑,多源自新批评理论对文本内部研究的过分强调,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家、读者的联系。实质上,在当代新的文化语境下,文本细读既可以使读者聚焦作品,把握文本的细节要素,更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作品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文本的内外空间。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丰满和深刻的文学细节,透露出作品的氛围、结构和气韵。一个真正喜欢文学和阅读的人,总会在文本细节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老舍善于表现和反思民族文化,其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多是通过细节获得艺术表达和升华的。《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作为“断魂枪”的最后一位传人,小说对其形象并未进行正面的描述和分析,面对孙老者的挑战,他避不应战,只在文末凄凉地叹气“不传!不传!”那么该如何理解沙子龙的情感,他对“时代转型”是何种感受?读者只有在细节的阅读中方能深入沙子龙的内心一一“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沙子龙对《封神榜》故事的荒诞感慨,也正是挣扎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市民阶层的真实感受。只有在聚焦作品、把握文本细节要素的细读过程中,才能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理内涵,也才能把握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复杂的心绪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深入作品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内外空间》)

    材料三:

    中国本土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并不纯然指向西方兴起的新批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强调的评点和鉴赏,正是建立在以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读”并非舶来品,而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论。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再次擦亮“文本细读”,重建其特有的价值和方法。

    这就需要在当代性的视野中重建文本细读的价值。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针对的是当下的生活,我们所展开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活动都将参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践。文本细读并非停留在学科知识内部的“循环”生产,而是具有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要参与、回应、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建构”,参与和回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情感实践。

    同时需要在总体性的视野中重建文本细读的理念和方法。“总体性”之于思想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只有“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文本细读已经是融化生活的细读,能够打开和连接文本的内外空间,实则构成对当下生活总体的一种观察、理解和思考。

    (《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再次擦亮“文本细读”》)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需要进一步强化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 B . 在互联网数字化阅读时代,海量的信息文本导致了阅读现状停留在粗浅层面。 C . 国外的新批评理论过分强调文本内部的阅读,因此被定义为形式主义方法论, D .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评点和鉴赏,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其积极地价值和意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关注文学史的理论框架、文学概念和流行的学术话题,而不进行文本细读的训练,就不会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B . 尽管文本细读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家和读者的联系,但其引导读者对文本内部要素进行研究的思想极具价值。 C . 建构新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需要运用现代的眼光去借鉴国外新的文学理论,还要把中国传统的文论与当代文化实践结合起来。 D . 组织网络读书共同体和举办社区共读,是在新媒体时代围绕一本书进行文本细读和交流阅读感受的形式之一。
    3. (3)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细读”理论的一项是(   )
      A . 怎样引导浅阅读、泛阅读走向文本细读,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学教育亟待解决的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问题。 B . 领悟沙子龙阅读《封神榜》并产生感慨的细节,能够使读者体会到在社会转型时期市民阶层典型的心理状态。 C . 科幻作品《三体》开始并不被人看好,但将其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细读,才能使读者读懂作品情节。 D . 文本细读要求读者从文本细节要素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文本内外空间,去体会作品深刻的内涵与意蕴。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天津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心说(节选)

    李贽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 , 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注:①李贽一直抨击程朱理学(即文中的“闻见”“道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有人写信说他“以安乱真、教坏毒世”,李贽大为恼火,写下这篇文章反驳其指责。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 .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之也      障:雍蔽,堵寒 B .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              卒:终于,最终 C . 然则虽有天下之文                      至:达到 D . 为今之举子 , 皆古今至文                业:文章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有闻见从耳目入                  吾尝终日思矣 B .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无叔伯,终鲜兄弟 C . 工,于我何与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D . 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            窃大王不取也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项是(   )
      A .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B .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C .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D .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4. (4) 下列句子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A .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B . 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C . 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D .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先对“童心”作出明确的解释,接着探究人的童心失去的原因。 B . 作者反对程朱理学,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 C . 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美好品质和真才实学,也就说不出有道德修养的真话。 D . 只要发自于人的真心,即使那些参加科举的八股文,也能成为千古美文。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②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7. (7)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失去“童心”的原因。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天津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

    杨万里

    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阳仍更涩沙滩。

    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

    回望雪边山已远,如何蓬底暮犹寒?

    今宵莫说明朝路,万石堆心一急湍。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年(1184年)冬,杨万里“丁母忧”服满,奉诏回临安。行舟途中,一次暮泊鼠山,写作此诗。②涩:不光滑,这里引申为停留。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照应标题,正是有了两船相遇的交谈,才闻听到前路之险。 B . 作者将自己与舟人一同置身于画面之中,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 C . 雪山已远去,但薄暮犹寒,表明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寒冷的冬季。 D . 末句写作者在途中看到水石相击产生的激流,“一”字见其少也。
    2. (2) 简要描述作者“暮泊鼠山”看到的景色。
    3. (3) 作者闻听有“石塘之险”时持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析。
六、情景默写
  • 6. (2021·天津一模)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 (2) 或因寄所托,。(王羲之《兰亭集序》)
    3. (3)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 (4)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5) 杜甫在《蜀相》中用“”两句话来评价诸葛亮的一生。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 7. (2021·天津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审视

    连亭

    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逃离,那时我所知道的方式有外出打工、远嫁、读书。

    我仔细地比较过各种逃离的方式。首先考虑的是打工,因为每逢过节,外出务工的人回来,总是光鲜亮丽的,说起话来神气十足,羡煞我们这些土里吧唧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他们最终是要回到村里娶妻生子的,即他们并不能彻底离开村庄。于是,我想到远嫁。我热切地参加一个又一个姑娘的婚礼,最后失望地发现,她们只不过是嫁到别的村庄罢了。换句话说,只不过是从一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村庄罢了。我跑回瓦屋问外婆,怎样才能不待在村里呢?外婆说,只要上大学,就可以远走高飞了。

    我走上了读书进城的路,走得艰难而决绝。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审视村庄的匮乏,一次又一次地剖析我的不足,我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我成功了,以磨损村庄的属性作为代价。

    当我在城市蒙受委屈时,我对村庄的感情却发生了改变。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逐渐缠绕我。

    它第一次俘获我是在高中时期,是因为赤裸裸的贫穷。那时我在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市区高中念书。我的城市同学,多是衣食无忧,日子飞扬而快乐。而我,总是因为缺钱小心翼翼地躲避宿舍的集体活动。我的内心是孤独和羞耻的。我多么渴望和他们一起飞扬。我开始思念村庄,渴求它的庇护。在复杂的怀念中,我对村庄重新找到了认同感。

    人大约非得走出了自身的境遇之后才知道缺失了什么。无论主动或是被动选择,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无论保留或者抛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命运。由此,我也对村庄有了更多的理解。

    如今,贫穷已经难不倒我,我依然被乡愁缠绕。它如河流般在我血脉里流淌。然而,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依然不愿意回到村庄,这是我不得不诚实面对的一点。

    我依然在努力远离它,即使漂泊不定,风餐露宿,我也不停下脚步。那么这仅仅是因为村庄是村庄,所以我才离开吗?显然,不全是,这里面有梦想的推动,有远方的诱惑。然而,反过来想,不也正是因为村庄无法承载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和野心,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吗?

    起先只是一些人,后来是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源源不断地朝一个方向而去,进入新的世界,那些人背后的世界,就冷寂下去,隐没在背影里。然而,又因为背后的世界承载他们过去的生息,他们在新的世界呼吸时,总能隐微感到一种来自往日的终痛。

    在过去的世界,村庄的先辈和草木杂居,与河流相伴,只要愿意,先辈们随时可以同鸟儿一起唱歌,同鱼儿一道游玩,在太阳下劳作,在黄昏后饮酒,在日与月的间隙里大笑、悲伤。他们唱歌,是因为阳光如此美好。他们劳作,是因为庄稼如此勃发。他们悲伤,是因为总有人免不了告别这世间的冷暖

    后辈们进入新世界,经历动荡与迷惘,忍不住频频回望早已远去的昨日。这时候,他们所生发的思念是单纯的吗?他们对村庄所燃起的强烈感情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的世界。即使只能在新的世界强撑面子,纵然面庞已积累太多尘垢,他们宁可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回头。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

    当我们在城市定居后,村庄的老房子已不能承载“家”的全部含义。那么,村庄这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故乡的地理位置?是心灵的慰藉?是童年的芬芳?是亲友的音容笑貌?

    任凭祖先不断呼唤,偶尔回乡我也只是短暂地停留,而对于我的背弃,村庄以一抔黄土,几缕花香原谅了我。外婆用含糊不清的唠叨给予我祝福,她的嘱咐携带着风霜的粗粝。风霜在外婆的皱纹中刻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皱纹又在我心中织就一张命运之网,致使一切平衡都被打破。

    如今我已年近三十,依然忍不住回望,只是目光多了几分凝重,几分释然。我更多时候想着去理解它,而不是向它索取,面对它,我也已不是逃离的姿态,因为它已经栓不住我了,它连迫使我逃的力量都没有了。这时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单纯。

    这时候,不是我在审视村庄,而是变成村庄在审视我。

    每逢我回乡,村庄就盯着我的面庞,衣着,审视一番,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才会放心地接纳我。随后,我发现村庄在嘀嘀咕咕,话语夹杂着往日的嫉妒、今日的释然。

    起初,村庄的眼神在说,我们之间存在天然的界限,如同我们都是相似的父母所生。直到有一天,村庄看见我也穿上粗布衣裳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村庄终于在认同中接纳我,“你们读书人没啥不一样的,”村庄说,“我们是一样的人了。”

    这时候,村庄不再对我的离开和归来特别看待了,仿佛我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孩子,每一次的离开和归来,就如同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一样。

    这时候,村庄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地名,又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一种气息,一种心理意义的念想。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开头部分写自己对两种逃离村庄方式的否定,但外婆和外婆所指明的逃离方式赋予村庄特有的感情和意义。 B . 在与同学们的对比当中,作者对来自于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开始重新寻找对村庄的庇护和认同感。 C . 作为逃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代表,作者和更多的人一样经历过动荡和困惑,甚至忍受虚荣心的折磨。 D . 文中对乡村美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田园情趣,是作者在多次摆脱之后认可村庄生活的真实原因。 E . 作者在审视村庄的时候感觉村庄也在审视,其实是用村庄生活的特殊视角审视自己的思想与变化。
    2.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 (3) “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 (4) 作者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得到哪些认识?
    5. (5) 文中多次强调自己的“逃离”,又多次审视“与村庄的关系”,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八、名著阅读
  • 8. (2021·天津一模) 《论语》主要以语录或对话形式记录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多方面,请联系全书,选取一个特定的角度,结合你选定的语录,并对语录所体现的思想加以简要分析。(80字左右)
  • 9. (2021·天津一模)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最伟大的古典小说之一,但是从其产生至今,有若干个版本流行。请比较下面表格中的两处语句,分析哪种版本的语言更精彩。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庚辰本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进来。

    程甲本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庚辰本

    贾母道:“到园里各处女人们跟前嘱咐嘱咐,留下的喜姐儿和四姐儿虽然穷,也和家里原姑娘们是一样,大家照看经心些。我知道咱们家里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他两个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

    程甲本

    贾母道:“到园里各处女人们跟前嘱咐嘱咐,留下的喜姐儿和四姐儿虽然穷,也和家里原姑娘们是一样,大家照看经心些。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

九、材料作文
  • 10. (2021·天津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00年,梁启超先生高喊“少年强则国强”,他热切地希望出現“少年中国”,挽救濒临危亡的破败山河。

    1921年7月,毛泽东、李达、刘仁静等13位青年代表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会议,着手规划未来,从此开始带领更多的热血青年走上民族解放与独立的道路。

    1953年,19岁的王蒙看到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和一代新人的热情,着手创作小说《青春万岁》,在作品中他自豪地宣言:“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1珞,编织你们。”

    2020年底,嫦娥五号探月归来,而指挥控制大厅里,随处可见洋溢着自信的年轻面孔。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和“90后”,平均年龄仅33岁。

    百年中国历经沧桑,逐步走向富强;今天,依然需要我们重温历史,再创辉煌。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春与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词。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