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1-06-11 浏览次数: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孔子是哲人也是诗人和歌者。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怀。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曰:“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②“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③“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孔子的“正乐”还包括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④对待音乐,孔子不仅强调要关注外在音乐形式,还应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发掘。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侖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⑤因为“正乐”即“正礼”,所以孔子在谈及自己的为邦理想时,多次强调要“放郑声”。孔子说“郑声淫”“乱雅乐”,是因为郑、卫地区的音乐十分讲究艺术技巧,情感力量大于伦理力量,世俗的娱乐之情大于典礼肃穆之情,不符合周礼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艺术精神。孔子对郑声的放逐并不意味着对音乐美学功能的忽视。事实上,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孔子曰:“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孔子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认识深刻,在他看来唯有礼乐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 B . “乐坏”主要表现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和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 C . 孔子对《诗》的乐章、音律的整理和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D . “礼乐”的精神实质在于践习礼乐过程中的自我人格提升和个体审美愉悦的获得。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孔子对音乐的偏爱写起,逐渐引出春秋时期音乐与周礼的关联。 B . 文章将孔子对周礼的重视与“礼崩乐坏”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出“乐”的重要性。 C . 文章分别从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文化精神,论述了孔子“正乐”的具体内容。 D . 第五段作者引用孔子的“不能乐,于礼素”,表明他认可“乐”可以丰富“礼”的观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将对周代雅乐修复、改造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扭转了“雅乐”精神失落的文化现实。 B . 孔子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为他纠正礼乐秩序倾颓的“正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 . 孔子认为“复礼”必重“正乐”,“礼”重在内在愉悦,“乐”重在个人践履,两者不可或缺。 D . 孔子主张“放郑声”,是因为郑声不符合周礼的艺术精神,不具备音乐的美学功能。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阅读

    花之笔记

        张晓风

    旅行美国,最喜欢的不是夏威夷,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剧场,不是高速公路或迪斯尼乐园,而是荒地上的野花。在阿利桑那,高爽的公路上车行几小时,路边全是迤逦的野花,黄粲粲的一径开向天涯,倒教人怀疑那边种的是一种叫做“野花”的农作物,野牛和印第安人像是随时会出现似的。

    多么豪华的使用土地的方法,不盖公寓,不辟水田,千里万里的只交给野花去发展!

    我愈来愈喜欢这种不入流的美丽。

    一路东行,总看到那种容颜,终于,在波士顿,我知道了它的名字,“蓝水手”,BlueSailor。

    像一个年轻的男孩,一旦惊讶于一双透亮的眼睛,便忍不住千方百计去知道她的名字——知道了又怎样,其实仍是一样,只是独坐黄昏时,让千丝万缕的意念找到一个虚无的、可供挂迹的枝柯罢了。

    知道你自己所爱的一种花,岁岁年年,在异国的蓝空下安然的开着,虽不相见,也有一份天涯相共的快乐。

    《诗经》有一个别名,叫葩经,使我觉得桌上放一部《诗经》简直有一种破页而出的馥馥郁郁的香气。

    有一种花,叫爆仗花,我真喜欢那名字——因为有颜色,有声音,而且还几乎是一种进行式的动词。

    那种花,香港比较多见,属于爬藤类,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开起来就狠狠地开满一架子,真仿佛屋子里有什么喜事,所以那样一路噼哩啪啦地声势壮烈地燃响那欢愉的色彩。

    还有一种花的花名也取得好,叫一丈红,很古典,又很泼悍。

    其实那花倒也平常,只是因为那么好的名字,看起来只觉得是一柱仰天窜起的红喷泉,从下往上喷,喷成一丈,喷成千仞,喷成一个人想象的极限。

    有些花,是只在中国语文里出现,而在教科书里却不成其为花,像雪花、浪花。

    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雪花却在天空的高处成孕。雪花以云为泥,以风为枝桠,只开一次,飘过万里寒冷,单单地要落在一个赶路人温暖的衣领上,或是一个眺望者朦亮的窗纸上,只在六瓣的秩序里,美那么一刹,然后,回归为半滴水,回归入土。

    浪花只开在海里,海不是池塘,不能滋生大片紫色的、白色的、粉色的花,上帝就把浪花种在海里,海里每一秒钟都盛开着浪花。

    有什么花能比浪花开得更巨大,更泼旺,那样旋开旋灭,那样方生方死——却又四季不凋,直开到地老天荒。

    人站在海边,浪就像印度女子的佩然生响的足环,绕着你的脚踝而灿然作花。

    有人玩冲浪,看起来整个人都开在花心里,站在千丝万绪的花蕊里。

    把浪说成花,只有中国语文才说得那么好吧!

    我讨厌一切的纸花、缎带花和塑胶花,总觉得那里面有一种越分,一种亵渎。

    还有一种“干花”,脱了水,苍黄古旧,是一种花中的木乃伊,永远不枯,但常年的放在案头,让人觉得疲倦不堪。不知为什么,因为它永远不死,反而让你觉得它似乎从来没有光灿生猛地活过。

    我只愿意爱鲜花,爱那明天就握不住的颜色、气息和形状——由于它明天就要消失了,所以我必须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

    我对鲜花的坚持,遇见玻璃花便破例了。哈佛的陈列室里有一屋子的玻璃花,那么纤柔透明——也许人造花做的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

    也许我爱的不是玻璃花,而是那份已成绝响的艺术,那些玻璃花都是一对父子做的,他们死后就失传了——花做得那么好当然也不是传得下来。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爱上那做得特别好的晶莹得虚幻的花,还是爱那花后面的一段寂寞的故事。

    我爱花,也许不完全是爱花的本身,爱的是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有一次,去海边,心里准备好是要去看海的,海边有一座小岩岬,我们爬上去,希望可以看得更远,不料石缝里竟冷不防地冒出一丝百合花来,白喷喷的。

    整个事情差不多有点不讲理,来海边当然是要看海捡贝壳的,没有谁想看花,可是意外地遇上了花,不看也不忍心。

    自己没有工作进度表,也不管别人的旅游日程——那朵花的可爱全在它的不讲道理。

    我从来不能在花展中快乐,看到生命那么规矩地站在一列列的瓶瓶罐罐里,而且很合理地标上身价,就让我觉得丧气。

    听说有一种罐头花,开罐后几天一定开花,那种花我还没看就已经先发腻了。

    生命不该充满神秘的未知吗?有大成大败、大悲大喜不是才有激荡的张力吗?文明取走了蒔花[2]者犯错误的权利,而使他的成功显得像一团干蜡般的无味。

    我所梦想的花是那种可以猛悍得在春天早晨把你大声喊醒的栀子,或是走过郊野时闹得人招架不住的油菜花,或是清明节逼得雨中行人连魂梦都走投无路的杏花,或是那些各式各流的日本花道纳不进去的、市价标不出来的、不肯许身就范于园艺杂志的那一种未经世故的花。

    让大地是众水浩森中浮出来的一项意外,让百花是莽莽大地上扬起来的一声吹呼!

    (选自《张晓风做文集)》,有删改)

    [注]蒔花:栽种花。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迤逦”“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等词语,写出了野花之繁多、颜色之绚丽,表达了作者的惊喜。 B . 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虽然是人造花,但在作者看来,它不仅是玻璃花,更是一种极为精湛且已成为绝响的艺术。 C . 作者之所以厌恶罐头花,是因为它的生命状态已经被人为预设、固定,丧失了生命应当具有的神秘未知感。 D . 结尾处作者情感如大江决堤,既表达了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又发出了对生命自由与个性的热切呼唤。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既有对野花、爆仗花、一丈红等花的实写,又有对雪花、浪花、玻璃花等花的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意蕴,增强了感染力。 B . 文章融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寓情于花,缘花阐发生命之感悟,于柔婉中带出刚劲,于诗意情调中透出哲思。 C . 文章善用对比,如将鲜花和纸花、缎带花、塑胶花、干花作对比,将自由生长的花与花展中的花作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D . 文章写自然中的鲜花、中国语文里的花、陈列室里的玻璃花等等,古今中外,自由流转,漫漫而谈,体现了笔记体散文的特点。
    3. (3) 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 (4) 作者通过“花之笔记”,表达了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诸葛亮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 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C . 卒,大夫死称做“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人死称“不禄”,平民百姓死称“死”,未成年的孩子死称“殇”。 D . 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 . 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 . 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 . 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②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为其下文描述抒情作了铺垫。 B . 颔联巧用“杜陵秋”来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浸透着对关中失地和人民的怀念之情。 C . “身世安危入倚楼”中,从字面看作者是在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D . “横槊赋诗非复昔”中,“横槊赋诗”这一典故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体现,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在本诗中指作者当年的军中英姿。
    2. (2) 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现琵琶女容颜衰老后,只能在梦里回味往昔的风光,梦醒之后却无限感伤。
    2. (2) 杜甫在《登高》倾吐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3. (3) 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的“”。
    4. (4) 苏轼在《赤壁赋》中借与客人对话,感叹自身如同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显得极其渺小的两句是“”。
    5. (5) 《登泰山记》中,描写姚鼐与子颍在日观亭等待日出时看到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瑰丽景象的句子是“”。
六、选择题
  • 6.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chuán)  落(ruǐ)     坍(pǐ)    虚御风(féng) B . 时(chà)  女(yuán)  娜(niǎo)  蓊郁郁(wěng) C . 酾酒(shī)  旗(jīng)  江(zhǔ)   梵婀玲(fàn) D . (lù)   雕(qiè)   石(xià)   一叶舟(piān)
  • 7.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 .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 8.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渐渐)

    万顷之茫然(凌驾)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⑤其远古刻尽失(流失)        ⑥纵一苇之所(像)

    A . ①④⑥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⑤ D . ②⑤⑥
  • 9. (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 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 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B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 . 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 . 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 10.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选出与“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窈窕之章 B . 孤舟之嫠妇 C . 望武昌 D . 其阴,济水
  • 11. (2021高二上·古浪开学考)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 . 客有吹洞箫者 B . 而今安在哉 C .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12.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例,由“壬戌”可推知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 B . “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C .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D . 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七、选择题组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_;而南宋__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_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有删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 . 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 . 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 . 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B . 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 .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 . 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 .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 . 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 .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八、语言表达
  • 14. (2021高二上·长春月考) 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倒: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优秀并不等于整个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好砖,你能说它就是一座好房子巧?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九、材料作文
  • 15.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哲人忠告人们: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这两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